APP下载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2018-02-28王娜娜李娟张德政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年13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信息系统

王娜娜 李娟 张德政

摘要 本文基于信息系统建设实践,初步探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缺少前期规划、需求变更多、建设质量无法达到预算要求等,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及提出了解决之道。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 建设模式 信息化架构

1 引言

企业信息化己成为每个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性设施,是企业高效运转的基础。管理先进的企业已经将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到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高度。

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各企业建设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实践,企业重视程度和厂商的专业程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建设过程仍然存在一些常见问题,本文基于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践,初步探究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之道。

2 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有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建设模式。从建设过程讲,主要包括可研、立项、采购、建设和推广阶段,可研阶段主要从业务、技术、效益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立项阶段明确建设范围、预算、工期等;采购阶段主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建设厂商;建设阶段主要包括系统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和实施;推广阶段包括应用系统推广及优化完善。整个建设模式虽然较为成熟,但在每个阶段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2.1 缺少前期规划

系统建设前期,业务部门提出业务、功能需求说明,信息技术部门从技术角度提出建议,初期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模糊,定位不清,系统核心架构(应用架构、产品架构、数据架构)缺失的问题普遍,导致后期系统建设阶段建设范围边界不清楚,业务功能深度不易把握等问题。

2.2 需求变更多

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需求变更频繁发生,多数情况下导致工作量增大,成本超支,进度严重滞后等。

2.3 建设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经常出现建设成果整体或部分与企业初期设想相距甚远,系统在业务满足度、易用性、可维护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给应用推广带来很大困难。

3 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在国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长期、普遍性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软件项目建设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在软件工程领域上方法论发展较快,相对不够稳定,且缺少可实际执行的标准体系,各个单位、各个厂商在建设各个阶段的标准五花八门,更甚者在基础术语上也有理解不一致的地方,直接导致建设过程缺乏统一标准语言。

3.2 基于企业现状的系统规划能力不足

软件厂商主要负责提供产品或围绕产品的解决方案,缺少基于企业业务分析的系统规划角色,而企业在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能力上的不足,决定其无法有效承担这部分职责,其职责很大程度上由实施供应商承担,实际形成供应商既负责规划设计又负责建设实施,其规划设计一般不是以最大化滿足企业管理需求为出发点而是以适应其产品或实施能力为出发点,形成“规划设计被绑架”被动局面。

3.3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领导或者部门领导对信息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诚然,在目前的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企业领导或部门领导无不在宣传上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在工作中实际关注度普遍不足。如,很少有企业设立专职CIO,多以兼职为主;信息化部门的定位主要是技术保障,很少有企业将信息化部门定位为企业治理保障部门。

3.4 缺乏复合型人才

国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内部主要以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为骨干力量。信息部门一般职责定位是建设的技术保障和项目管理,其核心能力是信息技术,业务部门职责定位是业务流程、管理办法制定,描述原始的业务需求和功能需求,其核心能力是业务理解。这种模式理想情况下,需要信息化部门、业务部门需要既懂信息化又懂业务,但实际情况是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化的人才匮乏,信息部门缺少对业务深入了解,业务部门也缺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造成双方沟通协调不畅,在企业内部隐藏不稳定的因素,大量失败项目中都存在着业务部门、信息部门沟通、配合不畅的情况。

3.5 传统建设模式难以适应建设需求

传统的建设模式是以瀑布模型为基本建设模型,按照规划、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实施等阶段线性地进行系统建设,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因此,如果有信息未被覆盖或者发现了问题,那么需要“返回”上一个阶段并进行适当的修改,瀑布模型存在以下缺点

(1)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风险。

(3)通过过多的强制完成日期和里程碑来跟踪各个项目阶段。

(4)瀑布模型的突出缺点是不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瀑布模型存在的缺点在目前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需求变动频繁现状下被更加放大。需求频繁的变动导致建设过程各个阶段的基线成果被不断变更,各类文档更新、程序修改、重复的测试,管理复杂度增加,直接导致成本增加和工期延期.在预算固定的情况下,质量将无法控制,部分项目建成后很短时间内就面临重建的尴尬局面。

3 问题解决之道思考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是软件行业发展现状、企业管理能力现状、人才现状等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是我国信息化所处阶段决定的,是信息化发展过程的必然之路。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重视,越来越多的系统建设模式、建设理论被提出和应用于实践,企业信息化架构、迭代开发、原型法开发、敏捷开发等理论已逐步被应用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本文重点从信息部门定位、信息化架构和建设模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3.1 提升信息部门职责定位

目前,信息部门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专职部门,普遍定位于技术保障和项目管理,这一定位决定信息部门缺少对信系化建设的整体性统筹,在企业战略支撑规划、垂直业务和横向业务协同设计层面先天不足。目前国内信息化水平领先的单位,己将信息部门定位于企业战略落地及流程优化支撑部门,如华为,IT治理体系己将IT部门定位为业务服务部门,为业务流程提供咨询和优化。

增加信息部门的业务规划能力、流程整合优化能力,强化系统建设能力,使信息化部门具备企业战略、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化建设三位一体的能力,具备打破部门墙,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端到端流程规划、固化进而优化的管理能力。

3.2 加强信息化架构设计

什么是企业架构呢?企业架构是企业“业务组件”的结构、“业务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制约“业务组件”设计和随时间演进的原则和指南,即企业架构=企业“组件”+“组件”之间的关系+原则和指南。可以说,企业架构是信息化是否完成工业化建设的标志,没有完成工业化转型的信息化,其实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引入企业架构设计势在必行。

当前,企业开展企业架构多以聘请咨询公司方式进行,企业自身缺乏对企业架构设计方法论的掌握,单纯依靠外部咨询力量效果缺乏长久性,可考虑引入企业架构方法论,增强各级单位战略规划部门和信息化部门的企业架构能力,逐步形成战略规划部门“引领”,信息部门“支撑”,外部咨询力量“辅助”的“内部为主、外部為辅”的企业架构设计模式。

3.3 创新建设模式,控制需求变更

改变传统瀑布建设模式,以控制需求变更为目标,结合迭代模型和原型法对系统建设模式进行创新。以“迭代建设”为原则,建立纳入迭代的具体标准,满足标准的纳入迭代建设,不满足标准的暂不纳入。标准可从架构、需求两个层面进行重点设计,架构方面纳入迭代建设的项目必须有清晰的业务架构、功能架构和数据架构设计;需求方面不强调全面,强调“场景”,梳理明确、清晰的业务场景,以业务场景为需求出发点,编制业务需求说明,且业务需求说明要能够达到支撑产品选型、产品设计的标准,供应商在进行实际开发前,必须对主要进行原型开发,并带入实际业务流程、数据进行场景验证,最大程度降低需求变动可能性。

4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国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四个不够和一个陈旧”的问题,即规范化程度不够、系统规划能力不够、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复合型人才不够和建设模式陈旧,难以适应建设需求业内己在尝试通过组织架构设计、企业架构设计等IT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建设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手段解决问题,在领域和单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问题依然存在,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1).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企业综合节能信息系统SciMES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