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问答体古诗词探析

2018-02-28李文秀周秀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刘兰芝人教版中学语文

李文秀 周秀荣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从古至今,先辈们创作了许多杰出的诗作,这些诗作的体裁丰富多彩,问答体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中,问答体占了较大的比重。据笔者统计,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四十多首问答体古诗词。因此,笔者以中学语文问答体古诗词为研究对象,对问答体古诗词中的几种形式的特点及作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具体的古诗词教学有所帮助。

一、问答体古诗词探源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问答体诗梳理

(一)问答体古诗词探源及梳理

问答体,大抵起于民歌,是通过问答的句式展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多来自于民间。“十五国风”里就有大量的问答体。如《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通过问答抒发了女子对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秦风·无衣》中“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子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通过设问作答,突出将士们团结御敌、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而《召南·采蘋》全篇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叙事抒情,显得连绵起伏,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不少的问答体。如《十五从军征》中的“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战城南》中的“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叙事诗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大量采用问答体诗句。

南北朝民歌作为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再次继承了问答体这种创作形式。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就有“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之问答,北朝乐府《木兰诗》中也曾这样问答道:“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后来的文人在从事诗词创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问答体形式,从而使问答体诗词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问答体古诗词篇目梳理

通过对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问答体古诗词进行一番梳理,发现一共有44首问答体古诗词,其中初中有19首,高中有25首,由此可知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问答体古诗词,而这些问答诗词句或抒发感情,或叙述情节,或阐发哲理,形式多样,作用不一。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问答体古诗词分类

根据以上梳理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问答体古诗词,可以将这些古诗词分为三种类型,即有问有答、问而不答、亦问亦答。

(一)有问有答

在古诗词中,这种有问有答的句式比较常见,先是通过设问,然后作答。

七年级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属于有问有答的形式。“乡书何处达”这一设问,是为后文“归雁洛阳边”做出铺垫,诗人想到大雁正要经过洛阳,想请它传封家书,通过这样问答的形式传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七下的语文教材中,朱熹的《观书有感》也是一首有问有答的问答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由眼前的景观引发思考,“方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连‘天光云影都能被照应出来”。原来是方塘有着源源不断的泉水灌入。诗人以景说理,运用另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表面上是写“正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灌入,所以水清澈明净”,其实是暗示人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使心灵澄明。诗人在这里通过有问有答的形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饱含着深厚的哲理意味。

(二)问而不答

所谓问而不答,就是作者会提出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这样的问答形式通常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诱发读者思索玩味,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八下语文教材中,有一首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词的开端,作者连续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作者举起酒杯问苍天,什么时候有明月呢?天宫的今晚又是哪一年呢?然而苦苦追问,却没有得到答案,显然作者是把青天当作自己的老朋友,把酒相问。“明月几时有?”此处问句意味深长,吸引读者关注,当读者跟随作者思索的时候,苏轼又继续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步。虽然问天无果,但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创造了意境之美,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又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问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由眼前景而触发了内心无限感慨。虽然这样的发问,诗人自己也无法得知答案,但是这一问却又道出了别样的内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尽管不知道“何人初见月”,也不知晓“何年初照人”,但是诗人感悟到生命虽然短暂,但人類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李煜在《虞美人》中,开篇就问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这花好月圆之时,作者无心赏景,却提出这得不到答复的问题。这种有问无答的表达形式,不仅传达出作者亡国后的悲怆之情,而且夹杂着无限悔恨之意。

(三)亦问亦答

问答体古诗词中,还有一种亦问亦答的形式。即表面发问,实际答案却隐藏于其中。这种亦问亦答的方式能表达出更多、更深厚的内涵。

如在八年级下册的《过零丁洋》中,诗人文天祥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在面临生死选择时,他义无反顾、义正言辞的表明自己愿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发问,饱含着诗人愿为国赴死的决心,无需过多直白的答复,这一问句已胜千言万语,也成了千秋绝唱。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一句反问,更加凸显了唐明皇内心的悲戚之情,读来让人不禁为之叹息。还有南朝诗人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的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亦通过亦问亦答的形式抒发了内心郁积已久的愤懑之情。

三、问答体在古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一)叙事诗中的问答体

叙事诗中通过问答的形式,不仅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且更能有效突出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形象。

1.展开情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许多情节的展开就是通过人物间的问答式对话展开的。诗歌开头,当刘兰芝向丈夫焦仲卿诉说着自己遭受婆婆刁难的委屈后,焦仲卿前去询问母亲。通过母子间的一问一答的对话,就将情节发展到刘兰芝被驱赶还家。而当刘兰芝还家后,面对太守家的提亲,又通过兄长与刘兰芝之间的问答对话,将情节发展到刘兰芝的被迫改嫁,接着是焦、刘两位主人公的一番问答对话,则为后文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埋下伏笔。又如叙事诗《木兰辞》中,通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一问一答,不仅交代了木兰的苦恼因由,并为后文木兰代父从军的情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2.刻画心理、展现个性。叙事诗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多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焦母则回道:“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焦仲卿内心的疑虑为难与性格的软弱,焦母的专横与强词夺理都在这一番问答中凸现出来。在刘兰芝回到娘家时,刘母之问:“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之答“儿实无罪过。”生动展示了刘母内心的惊异悲伤与兰芝的委屈无奈。而兰芝兄长的“作计何不量?……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的逼问,则将刘兄的暴躁与势力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抒情诗中的问答体

抒情诗中的问答体,其表达效果则是,或强化诗人的情感表达,或引人深思,传达诗人的哲理思考和感悟。

(1)强化情感表达。抒情诗是以抒发诗人的情感为主,而诗人的情感往往又是丰富多彩的,或伤春悲秋,或思念远方。问答体在抒情诗中的运用,不仅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强化,也能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

自古以来,人们表达愁思之情的形式有很多,崔颢曾在《黄鹤楼》中这样问答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要下山了,黑夜也即将来临,游子漂泊在外,不知何处才是家乡?江面被一层迷雾所笼罩,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在这里,诗人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进一步推动了诗人内心无限的思愁之情。

(2)引发哲理思考。作者在抒情诗中通过问答,不仅能引起读者关注,而且引人深思,寄予了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入一首汉乐府诗——《长歌行》,诗中最后写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由自然现象引发人生的哲理思考,时光如同东逝的江河,一去不返,最后警示世人,时光易逝,劝君惜取少年时。世间没有后悔药,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一句“何时复西归”道出了多少无奈,同时又饱含着浑厚深沉的情感。作者通过这样的问答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深思。

以上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的一番梳理,不仅表明问答体古诗词在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关注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答体古诗词形式多样,在诗中所起的表达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这些问答体诗的不同形式特点,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中,切实理解、感悟到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与人文价值,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仁发.问答式古诗[J].语文天地,2008(23):19-20.

[2]邱文瑛.谈唐绝句中的“问答体”[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71-72.

[3]邱文瑛.浅谈唐绝句中的“问答体”[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02):38-40.

[4]谭汝为.古典诗歌“问答体”句法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69-73.

李文秀,黃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周秀荣,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刘兰芝人教版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情感变化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
谁在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