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2018-02-28刘鑫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课程改革小学语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形成开放的养成教育模式,就必须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出发,打破传统、封闭式学科课程体系。要发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在思维品质培养方面的不到位,就应先从核心素养出发,对小学语文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角色与作用进行分析。文章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就必须基于综合语言的学习心得与思维发展间的关系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品质;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刘鑫,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江苏 苏州 21500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6-0092-03

2014年,教育部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这两个研究任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握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落实各学科教学的学业质量要求及核心素养。这说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体系,它不仅成了课标修订依据,还会对教育实践产生明显的影响。

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小学语文发挥的作用与所扮演的角色分析

1. 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与本质内容。教育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中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关于教育标准的改革,从以往重视学科内容、教学过程的课业标准转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能力的塑造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转换点。在世界改革浪潮中,人们经过反复探索与无数实践才明确了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位置,其在西方各项教育项目中被广泛运用,最后的结果都不负众望。

当前,多个国家及一些世界组织都以自己构造的一些各具特色的核心素养结构作为细化教育目标、指导教育实践的模板,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开展的“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的影响力最大。该项目邀请了多位不同学界的专业人士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后得出,具备核心素养可以促进生活的成功与社会健全发展,覆盖了多个生活领域。

核心素养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开展的“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被分为三個种类,分别为:使用工具时的互动、自主行动以及在社会异质团体里互动。其中,使用工具时的互动是指个体通过使用计算机之类的物理工具和语言等社会文化工具实现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自主行动是指拥有较好的自我概念及将自身需求与愿望转化成有目标地行动的能力;在社会异质团体里,互动侧重对个体与他人的互动,特别是与自身不同的他人的互动。简而言之,这三个种类可被大致分为人与工具、人与自身、人与社会。

2. 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语文所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这是一种新型的学生能力模型,即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成为从核心素养出发的课程体系的指导方向。要构建适合本学科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就必须打破围绕学科知识体系这一中心的编辑思路。[1]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参考“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提出的分类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得出结论,在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小学语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的现象可以表明:“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提出的人与工具这一分类上,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使用文字、符号及语言这些知识与信息和他人互动,具体表现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在“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这一项目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能力培养在界定建立核心素养结构中的位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点与“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提出的观点有一致性。

在人与自身这方面,“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将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团队协作、梳理和消除矛盾作为界定标准。以这一观点为核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思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主动与创新能力的重视成为众多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通过对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点与“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提出的相关观点对应。

关于人与社会这一点,对学生在复杂的大环境中活动,形成且实施个人计划或是生活规划,保护和维护利益、权利、制约与需求,即“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相关观点的具体内容。各国在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公民意识的培养加以重点关注的观点与其相对应。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在引导学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从上述观点总结可得出,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界定标准从总体来看是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将会随着它的施行实现全面提升。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提出的关于人与自己的核心素养分类侧重点有所不同,这在经过细致的对比后才能看出。“素养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对于学生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重视,这一点得到了多个国家在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中的认可与实施。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语文及思维素质培养的内容比较少,仅在第四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所涉及。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忽视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促进作用,导致语文教学在学生整体核心素养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制约。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的习得与运用,这基于其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的性质,必须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科学的认知,才能对语言的习得进行讨论。语言学界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目前,语言学各流派对于二者间的关系认知并不统一。以法国某哲学家为代表的学者派系认为,只有使用语言,人类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离开语言,人们的思考功能及其他思维行为便无法自觉控制。与该观点具有一致性的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他认为母语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思维,理由是母语中的编码设定范围及区别定义是被影响的个体认知世界的唯一根据,即思维、态度与信念等被语言决定,各民族因不同语言的影响,思维方式也会迥然不同。但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并不认同,以著名心理学家 J. Piaget为例,他认为语言发展落后于思维发展,苏联学者 L.Vygotsky的观点与此有一致性,他在研究了人类婴幼儿与类人猿的思维和有声语言发展过程之后发现,语言与思维的产生时间并不一致,思维比有声语言更早,所以得出了语言由思维决定这一结论。

关于语言与思维间的关系,学术界争议不断,目前还未有定论。但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先后顺序或者一方决定另一方这一问题没有意义,这二者之间的关键联系是它们具有相互作用,是共同存在、一起发展的。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只有在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语言的习得,但同时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会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密切结合,从而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且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协同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三、思维品质培养与各阶段读写培养在小学课程教学中的联系

由于語言习得与思维品质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新课改中强化小学语文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的相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品质培养的初步探讨,需要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一文件中的具体内容进行。

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识字、写字,这也是书面语言习得的开始,这部分重要教学内容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学生的思维水平与阅读能力间的相互影响不可忽视。[2]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部分是经过精心挑选后慎重决定的,选中的题材呈多元化、知识范围广阔,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训,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是语言能力习得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良好的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不能单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来加以掌握。口语表达和写作是一种难度非常高的思维活动,背景、对象的差异会对语言使用者提出各式各样的要求,要针对对象、背景的不同,运用逻辑思维让语言不脱离沟通的脉络,契合语言文字迷宫的正确路径,进入真正的精神世界之中才能最终实现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 吴惠.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思维品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2.

[2] 蔡晴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之浅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76-177.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课程改革小学语文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