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代替老师出题
2018-02-28沈天
沈天
摘 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出题一直是教师做的事,做题是学生做的事。很多时候学生在重复地做教师给出的题目,学生对这些题目已经掌握熟练,但因为是教师布置的,所以学生只能默默地接受。其实,学生如果对一个知识点理解透彻、掌握的熟练,他也可以模仿教师的样子出一些基本简单的题目。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老师出题的机会,那么对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关键词:学生出题;主动性;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42-2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对知道的掌握情况来设计例题、习题、试题。当然例题、习题、 试题也可以从学生中来,对于来自学生的题目教师在练习时要作为重要内容来选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学习的自信心。
一、课堂练习时,变教师布置为学生出题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一课后,在课堂练习巩固时出示了教材上一组题目“根据加法运算律,在□里填合适的数”。
25+□=43+□
45+72+36=□+(72+□)
130+(70+65)=(□+70)+□
在巡视中,笔者发现让学生练习这一组题目时,发现很多学生情绪不高,于是立即进行调整:“同学们,现在做个游戏,我们交换一下角色,你们现在是老师,我是学生,请你们现在能出一些关于加法运算律的题目,看看谁能难住老师?”话音刚落,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学生立刻动笔在草稿纸写起来,有的学生与同桌交流、合作,嘴里还小声嘀咕着:“得出难点的题目,不能便宜老师。”……对于学生出的每一道题笔者都学着学生的样子认真分析,还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作出评价。最后笔者赞扬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价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这样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内在的动力。所以教者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创造让学生乐学的氛围,使学生感到不乏味。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当老师出题考教者,学生群情激奋,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出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能够难倒教师,以展现自己水平。学生会出题,那么就表明他就会做题,笔者通过让学生出题的方式达到让学生做题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整理复习时,变教师组织为学生出题
笔者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整理与练习》一课时。在第一次教学时首先组织学生回顾: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然后小组讨论:正方体和长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你是怎样法系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应用这些公式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最后组织练习与应用。整个课堂按部就班,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完成了课本中的相应的练习,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不够热情,缺乏动力,课堂显得非常的沉闷,没有活力,都是在應付式的完成教师布置的每道题。于是教者改变了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二次教学。一开始教者并没有提出整理性的问题,也没有提供基本的练习题,而是在黑板上画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会根据这个图设计出哪些复习题?”由教师出示课本题变成学生出题。结果学生的表现令人欣喜:
生1:给长方体长、宽、高添上数据3厘米、4厘米、5厘米请求出它的棱长和、表面积和体积。
生2:如果这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72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
生3: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请问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
通过两次教学比较,笔者发现第一次教学中虽然遵循了单元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先是整理单元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集中进行单元知识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结构系统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并进行必要的训练。然而,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复习的内容和方式往往都由教师设定,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往前走。第二次教学教者只是画了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让学生根据图形出题,在出题的过程学生对知识也进行了一次梳理,同样也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从这两次的教学比较中,教者发现复习课不需要设计太多的题目给学生去练习,选择一个教学生长点发挥学生想象通过自主回忆、整理、提问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失误时,变教师改正为学生出题
在教学中我们有时难免在给学生出题时出现错误或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题目,这时就要看教者如何发挥教育机智,运用错误的资源进行教学。教者在一次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出示了下面一道题,“小明和小红从相距900米AB两地相背而行,小红每分钟走50米,小明每分钟走40米,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题目刚刚出来,学生就大喊:“题目错啦!题目错啦!”“这题做不了!”教师一看,果然抄错题目了,讲其中一个词写错了。怎么办?教师灵机一动:“是吗?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学生一听说要帮老师改错,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想出了各种办法——方法1:将“相背”改成“相向”。方法2:将最后的问题改成“4分钟后两人相距多米”。方法3:将“相背”改成“同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改编出了相遇问题的三种情况。学生对三种情况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得出各题的答案。这样的精彩其实就而源自于教师的抄题失误——写错一个字,更源自于教师对失误的灵活处理——让学生帮老师改正。在学生帮老师改错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单元练习时,变教师设计为学生出题
平时单元练习小时学生们都非常想知道老师会出什么样的题目给他们做,都想能碰到自己心目中想到的题目。教者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在单元练习前让每位学生自己出一张试题,然后告诉他们老师将会根据你们提供的试题选择题目组合一张单元试卷。学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就忙了起来,每位学生都能认真谦虚地练习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题目,有的学生还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把别人的试题也做一遍。这样的过程已经达到了我们练习的目的,正式考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早已胸有成竹。唯一的悬念是他们非常想知道自己的题到底能不能被老师看中。如果一但被老师选中,学生会将有获得“中奖”那样的快乐与荣耀。这样的练习已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已不在为单元练习的结果而担心。
为了能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到出自己的价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试题的采用上,教者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组成的单元练习的试卷上每题后面备注某某同学供题,学生在试卷上看到自己的姓名有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第二,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明星”,都喜欢在学习中露一小手。于是教者在平时的练习中根据学生出题被采用的次数选出“出题小能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第三,对于成绩相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给予出题采用的机会,利用被采用的机会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一部分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学生代替老师出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唯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才会体察到学习的价值,进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