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学生生活 营造魅力数学课堂
2018-02-28刘景祥
刘景祥
摘 要: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生活数学”走进数学课堂。课堂中从语言童趣化、内容生活化、探索经验化、练习实践化等几方面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从而营造和谐活跃的魅力数学课堂。
关键词:童趣化;生活化;经验化;实践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28-1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规律,再把这些规律运用于生活实际,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基本过程。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魅力,本人结合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语言童趣化
数学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师生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中介。成人化、专业化、理性化的教学语言使数学教学远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儿童精神世界,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说教。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科学性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生动、富有情趣。
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将课题改成《我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教学“长度单位”时,将课题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的练习课时,将课题变为《小小售货员》。学生对这些生活味道十足的课题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有趣、有用。当然,口头语言更应形象、生动、充满意趣,感染力。如教学“□+□=10”时,我这样启发:“两个窗户后面藏着许多神奇的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看谁找得多,谁的本领大?”学生无序说出各种算式后,我又引导:“刚才大家说了许多算式,谁能像体育老师一样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这些亲切、形象的语言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
二、内容生活化
社会生活纷呈复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要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周围的工厂、农村、社区;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生活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找数学,使数学问题看得到,摸得着,更有亲切感,共鸣感,更易于学生接受。
结合生活实际,恰当选择谈话内容是优化数学导入的重要策略。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对于城市学生可问:“超市货架上的牛奶袋上写着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等表示什么意思?”对于农村学生则问:“村里的黑板报上写着杂交稻成活率98.5%;种子发芽率97%……这些98.5%、97%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对例题进行改换,使例题教学更有亲近性、现实性,增强学生的共鸣感。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把例题换成一则招领启事:四(1)班某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者到广播室认领。学生通过引导分析可以理解,启事中的人民币不能写出来,所以要用一个字母符号表示,启事中的字母表示的是钱数。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三、探索经验化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数学表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原型,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教学“奇数和偶数”时,我引导大家讨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你是怎样找座位的?电影院的座位为什么按单号、双号排列?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这样做,可以均匀分散人流,大家寻找目標的范围适当小些,可以提高寻找位置的速度。老师给予肯定,同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奇数和偶数”。课堂小结时,再引导学生想想,奇数和偶数的知识在生活中可提供哪些方便?孩子们积极思考,罗列了生活中很多事例。如:按奇数、偶数在马路的两侧排列门牌号码;按奇数、偶数可以进行队列队形变化等等。
当然还要注意生活经验的改造,以防止思维负迁移。如适时引导学生比较生活中的“角”与几何中的“角”;足球比赛中表示两队进球数的“比”和数学中表示两个数倍数关系的“比”;生活中的“尺”与“比例尺”等易混淆概念,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得更深刻,理解得更准确,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经验。
四、练习实践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个年级都编排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
如学习“利息”后,让学生到银行调查现在存款的利率,学习填写存款、取款凭条;学习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帮助体育老师在操场上规划掷铅球场地;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后”,让学生用画“正”字法统计评选每周的“升旗手”等。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学会生活,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教师的直观教学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沉闷、机械化的数学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而如果让“生活数学”走进数学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数学意识,能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去思考问题,凭借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而且能够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营造和谐活跃的魅力课堂很有好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