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主题式教学”初探
2018-02-28刘维吴琼
刘维+吴琼
“主题式教学”以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为基本宗旨与依归。在教学材料选择方面,注重基本元素与精神写意。在教学材料组织方面,注重“经史子集”互证,在教学实施方面注重德育、美育并化美育于德育之中。在教学风格方面,醇和雅正,全息开放,体现浓厚的社会现实关怀与人生关怀。
经典教育主题教学美育自由境界伴随中华民族之崛起、传统思潮之涌动,国学经典教育渐深融入到青少年的课程体系中。早在2009年,我们于武汉市青少年宫进行经典教育“主题式教学”研究实践,这是经典教育和“文学写作与青少年文学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相互交叉的研究中曾被深入探讨过的课题。到2012年,课题研究继续指导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学实践将走向纵深,为了总结与进一步研究,在此我们和大家交流心得。
一、从“减负”走向“心灵解放”——校外教育使命
目前,学校教育讲“减负”,映射到广大少年儿童的校外生活,我们呼吁:要从减负走向心灵的解放。校外教育,当然不可以给少儿带上镣铐。它肩负着应有的使命,更是教育变革时代的使命——帮助孩子们的心灵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校外教育尤其要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允许学生做校内不能充分拓展之能事,成为素质教育的坚实阵地和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
“减负”解放的是孩子们的时间,把他们从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和诵读。《庄子》言“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要引领他们到自由浩瀚的海洋中去!我们的方案是立体全息的“主题教学”,建立一个完整的操作序列。一方面,经典教育为人文实践积淀厚度;另一方面,固步自封的传统经典教育困境可以在此序列中得到完美的解决。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少儿的接受能力极强,在信息与传媒时代,一定要选择最有质量、最有价值的经典材料,并且按照主题进行组合。在组合中,经史子集兼备,有时也选取现代气息浓厚的案例或中外对比的素材进行启思。我们将所有主题材料进行组织,并有匠心神运的剪裁,在结构中演进、深化主题意涵且具结构张力。每组主题材料中,核心的材料必是出发于中华传统元典。如此本立道生,源深流长。这样的经典教育既醇和雅正,又具备开放格局与时代气息。
蔡元培先生主张文史哲分科,是适应现代大学学科发展而提出的。但其理念并非是学识的分割。国学文化的滋养,正是文史哲全面打通,造就文才、史观、哲思兼具一体的人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求水之长者,必浚其泉源。”生命的启蒙与升华,首要在于心灵世界之丰富,文化视野之宽广,“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溯源而上,亲近经典。生命的思索与浑厚的古典文化相互贴切,完美融合,交织着美好的生命图景,在不断演进,演进,这是个体生命的升华,也是时代的进步。
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主题单元中,我们讲求“四部互鉴、理情兼通”。“四部互鉴”即以“经”立足中轴,以“史”充分实证,以“子”扩展思辩,以“集”依托情感。绝非简单罗列,更非成篇累牍。“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匠心神运去演进我们的主旨:人文关怀、人生启发,因而做到“理情兼通”。我们将投射深厚的社会现实关怀与人生关怀于其中,这是主题教学的灵魂。每一个主题因“抽绎元素,精神写意”的主张而鲜活起来。
四、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蔡元培主张“寓伦理教育于美育之中”。在经典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熟的文学作品中有深刻广大的生活万象与生命智慧,是人性的广角镜。如果说文学是语言文字之精品,那么诗歌是其中的神品。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歌当位于艺术金字塔之顶尖。如果不能培养出学生对语言美感的敏感,就无法在语言学习与人文生活中登堂入室。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个真正获得诗心、诗意、诗品的人,必定会有博雅的胸襟与深厚的人文情怀。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典教育注重美之熏陶与智之启迪,因而终要落实到“行”之中。
设计具体单元时,我们从通识角度概括中华元典精神,在当下的时代人心与青年生活中尋下手处,与古代经典对话——涵咏、思辩、升华;与现实社会对话——开眼看世界;与现实人生对话——观照个人生涯;最后在主题教学开放的人文实践中运化人生、重新放飞新的生命。从内到外,由近及远。从生活出发又回归生活。在这由出发到返回的路程中,带领学生在主题引导下饱览精粹而博大的“生活万象”,如同大冶洪炉,淬炼新生。
我们的主题教学,如同一棵参天大树,能深深扎根于经典教育的沃土,深呼吸于广阔的社会实践。打通古今,精泛并举,广征博引,注重实践,读写结合,自由发散,却以主题的红线牵引,在全息的对话与交融中,让生命走向自由。
参考文献:
[1]常青,张爱莲.关于经典教育实施的几点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0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