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后企业会计处理的变化分析
2018-02-28刘妍
刘妍
[摘 要] 税收对一个国家来说可谓是其经济的命脉。营业税是指对国内进行无形资产的转让或者不动产的销售以及向他人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所收获的营业额所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则是指产品在市面上的各个流通环节中累计增加的价值所要缴纳的税款。营改增的实施有效地优化了我国的税收体制,降低了企业的赋税压力,提升了经济活力。然而带给我国的税收变化却不容小觑。基于营改增相关理论的介绍,分析了营改增差额会计处理和其余相关事项会计处理方面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应对不同行业进行合理的政策倾斜和完善营改增试点工作,企业应健全自身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进而在营改增的改革背景下顺利完成会计处理的平稳过渡。
[关键词] 营业税;增值税;会计处理;营业税改增值税
[中图分类号] F23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2-0138-02
我国之前实行的政策是营业税和增值税同时征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经营的多元化,重复征税的现象开始越来越多的呈现出来,这样的税收制度给企业带去极大的赋税压力,既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政府意识到了这样的征税制度是有问题的之后,营业税改增值税这项针对经济市场所做出的重要改革便应运而生。自2012年起,我国开始逐步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增值税将税收目标改为了商品的增值部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赋税压力,提升了经济活力。营改增的实施有效地优化了我国的税收体制,虽说营改增改革目前还在试点阶段,但是它带给我国的税收变化却不容小觑,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会计必须熟知每一项改革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才能在营改增的改革背景下顺利完成会计处理的平稳过渡。
一、营改增理论介绍
(一)税收公平理论介绍
税收公平理论是指国家将税收公平的分配到每一个纳税人身上,并根据每一个纳税人可以负担的水平进行征税,同时使纳税人之间所负担的税收尽量保持平衡。税收平衡包括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这两个方面,横向平衡指的是以相同的课税标准,即相等的国家征税实时依据准对待纳税能力或是经济实力相同的人,也就是让纳税能力或是经济实力相同的人来缴纳压力等同的税收;而纵向平衡则指的是用不同的课税标准来分别对待纳税或是经济能力不同的人,也就是让纳税能力不同的人来缴纳不同额度的税收,以保持不同阶级、能力的人在纳税时能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税收公平原则给国家征税时提出了一个普通和平等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的基本税收原则。
关于如何衡量税收公平原则,现在已知的有两个标准,分别是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受益原则是指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如公共物品或社会福利中所得到的利益有多少来衡量该纳税人应该缴纳多少税以及其现在所负担的税收是否公平的原则,依据该原则,所得到利益多的人理应多纳税,而少的人则减少其负税压力。由于该衡量原则是根据纳税人所得到的利益多少来判定纳税标准,所以又名为利益税。但是由于受益原则的判定条件过于单一,只考虑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没有考虑全面,所以,它并不能很好的诠释税收公平原则。接下来是能力原则,显而易见,它是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来进行衡量针对该纳税人的税收是否公平,能力强者多纳税,而弱者则少纳税。
(二)税收效率介绍
税收效率是指政府在征税过程中的有效管理效率,其有利于经济机制的运行以及资源的配置及税务行政的管理。税收效率分为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其中经济效率指的是通过当前税收体制下经济的发展与整个经济体统的运作来考察国家的征税制度是否合理以及哪里需要优化。它主要的考察渠道是将税收体制中的经济成本与经济利益进行比较,若经济成本小于经济利益,则当前的税收体制合理,反之则相反。与经济效率相对的是行政效率,是指将某一段时期的征税成本与入库收入来进行比较衡量,这里的征税成本是指国家在征得税款的时候所要付出的耗费与人员经费。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所征税收的利用率就要尽量减少征税成本与国家税款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减少征税时的成本。
(三)税收经济增长理论介绍
我国的税收和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税收是真实反映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一个平台。有的人认为,税收越少越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成长与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有时税收的增速若是高于当前国民收入总和,很可能恰恰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个大的跨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好税收变革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到税收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国家在普遍推行减少税收的政策,但是即使我国企业的税收压力有所减小,但还是远高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幅。虽然税收高于GDP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过高的税收也会给企业带来与其经济能力不符的税收压力,所以,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可谓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合理的征税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可以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我们应该全面、立体地认识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税收经济增长理论,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企业会计处理在营改增后所产生的变化
(一)营改增差额会计处理方面的变化
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必然会出现营业税改增值税所造成的征税差额,而针对这一部分进行的会计处理也就出现了改变。營改增影响最大的就是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其中一般纳税人计算式为:当期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式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额,销售额不包括应纳税额,销售额计算式为: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营改增所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提供、接受应税服务和对期末的一次性进账时。在企业提供应税服务的时候,企业人员应严格按照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相关差额规定来进行税费计算同时记账。按照营改增政策的规定,在企业销售额中扣除的销项税额在会计科目中的记录方法是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这一科目中加一栏,这一栏标记为“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endprint
在对待小规模纳税人这一方面,营改增的差额变化也基本上出现在提供和接受应税服务以及对期末的一次性记账上。当小规模纳税人响应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试点号召时,一般要求企业会计从盈利中减去正常应支付的纳税款项,当小规模纳税人承担有应税服务这一部分时,相关企业的会计人员就应该主动将营改增相关规定中要求的款项支付给不参加试点的纳税主体,最后,在试点范围内的企业进行期末一次性进账时,需要把“主营业务成本”,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二)其余相关事项会计处理方面的变化
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进行试点推行后,除了营改增差额的会计处理会产生变化外,还有过渡性财政扶持资金等其他特殊相关事项会计的处理也要发生变化。例如,在营改增背景下,相关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处理过渡性财政资金的税务信息时,如果税费负担增加了,而该企业拥有申请扶持资金的资格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申请资金对自己的赋税压力进行补贴。
同时,当企业会计在处理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税的时候,这些赋税的其中一部分原本就属于增值税,为了避免重复缴纳税费的情况,企业会计可以在“应交税费”一栏中做出相应调整,同时积极留意这段时间内的市场价值的波动状况;与此同时,也可以先将相应税费标记下来,然后在月初或是月末将这一个月所标记的相关税费进行统计核算,在后期需要缴税时,综合这段时间产品的增值或是贬值以及企业的经营盈利情况进行统一的税费额度抵扣。
三、企业会计处理在营改增后产生变化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对不同行业政策进行合理的倾斜
中国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不同的行业涌现出许多不同的企业,但是所有的企业却面临着统一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标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对于一些在市面上需要更多流通环节的产品、或是产品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企业明显是不公平的,因为产品一旦在市场上拥有更多的流通环节和市场份额,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产品增加了一层价值,也就意味着要多收一层的增值税。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当在正式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前,做好充足的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当前市场内不同行业的产品流通环节需求以及不同产品类型所占的市场份额差异,对于拥有增值环节较多的产品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最大限度上保持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的公平实施。也只有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产品进行合理倾斜,才能在公平环境中激发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保证营改增背景下市场经济的持续活跃度与快速发展,真正做到营改增的实施是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激发企业的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对不同行业的营改增试点工作进行完善
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政策是政府在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进行了调查之后所应运而生的改革方案,既然是新东西,就不可能自出现起就是完美的,但是税收制度与企业的发展问题关联密切,所以,这也就要求政府将营改增政策试验到不同行业中去,在广泛的试点中不断进行工作完善。对于如何选择企业进行试点,首先,国家可以选择对国民经济有着较大影响力的行业进行试点,可以将营改增模糊的点较清晰的直观表达出来;其次,政府可以选择在该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进行试点,可以做到将营改增政策在该行业内的影响力最大化,而由于营改增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盈利状况,从而也可以帮助政府第一时间意识到政策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同时,在试点过程中,政府应当积极总结政策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将成功之处继续发扬,而将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在不断改进中将营改增政策变得更加完善,真正做到推动经济发展。政府大力推动营改增实施的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参入进来,并且正确认识营改增政策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与政府共同促进政策的实施,并提高自身的会计处理能力。
(三)健全企业会计在核算方面的制度
虽然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但是也给相关企业的会计人员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尤其是随着营改增的实施,以往的工作程序很大程度上被打乱,一些工作了多年的老会计甚至要完全重新适应这种新的核算体系,这也就使得企业内会计处理不通畅,从而给会计人员带来阻碍,也就拖慢了企业会计进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想要打破这样的僵局,就只能从优化健全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从而在更为规范化的核算制度中使得营改增展现出应有的效果。企业在营改增政策下,一方面应当做好总结工作,即在试点期间总结经验教训与成功案例,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会计核算制度或者是找出会计核算制度中还有哪些欠缺,正确认知原有制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会计核算制度以完全适应营改增的变革。另一方面,不仅是政府要进行缜密的调查,企业自身也要对当前市场情况与动态进行详细调查,在前期就做好例如调研与产品交易环节及市值增值的工作。企业只有掌握了产品的交易链条,能够在改革背景下进行经营和发展时拿捏准确各个交易环节的增值情况,才能根据情况进行灵活变化,在营改增的要求下不断完善自己的会计核算制度。
(四)进一步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
营业税改增值税这项改革本身就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由于其复杂性,也就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加快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企业应当把重点放到会计的信息化上来。例如,加强企业会计之间的工作信息交换,让会计人员能够共同将营改增所带来的问题解决,同时一同处理工作积压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当积极做好内外信息沟通,将营改增带来的市场新变化及时的通知到会计部门,方便他们及时做出调整,适应改革发展。同时,正确的会计数据也有利于明确会计处理的方方面面,更好的实现企业会计数据化。值得注意的是,对企业会计信息制度的完善一定要建立在原先的企业会计信息制度之上,不可以凭空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另外,企业也要在营改增的背景下不断寻找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新挑战、谋求新发展,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最后,企业也要认识到,跟随国家营改增改革步伐创建、优化自己的会计信息化也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基于营改增的概念以及我国的基本税收制度、理论,对营改增所带来的市场经济变化以及纳税体制的改变做了大致的介绍,分析出了一些针对营改增背景下企业会计处理变化的对策。总的来说,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制改革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也对其会计处理变化提出了具体的变革要求,以及在会计处理工作上的建设性、针对性建议与具体可行措施。只有政府和企业同时明白了营改增制度的真正含义与特点要求,才能令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经济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大背景下顺利完成过渡。
[参考文献]
[1]白桦,俞向军.营改增后企业会计处理的变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6):17
[2]林茜.营改增后企业会计处理的变化初探[J].商业经济,2016(11):134-136.
[3]王安.营改增后企业会计处理的变化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3):79+66.
[4]李妹柔,陈金婷.“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会计处理的变化及对财务报表、财务指标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5(24):37-39.
[責任编辑:纪晨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