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研究述评

2018-02-28刘畅孙颖

商业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刘畅+孙颖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不言而喻。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继承和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新时代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进一步系统化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流通;创新发展;新时代经济

[中图分类号] D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2-0121-02

一、引言

马克思流通理论阐述了流通在资本生产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流通规律,虽然这些理论的研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分析基础上的,但同样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国曾长期忽视流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地位的确立,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不言而喻。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继承和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流通理论概述

马克思认为,“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交换就是流通[1]”。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流通始于交换,是交换推动了商品经济由简单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复杂商品流通,并进一步演化成资本流通。因此,从研究内容上看,马克思流通包括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而从研究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流通时间、流通费用。

(一)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

马克思对商品流通的定义是“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马克思对于商品流通的研究同样始于交换,他认为从偶然的商品交换(W-W)再伴随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商品在彼此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了一般等价物(W-G-W)。因而,商品交换过程的同时就是货币形成的过程,不间断的过程融合而成为一个商品流通的整体,即为: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逐步融合从而实现社会的再生产:即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力,生产如果不能转入流通,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也就是说,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2]。

马克思有关资本流通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以及商品资本的循环。同时,这三者的循环并不是泾渭分明、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复合的一个整体。其中,在生产准备阶段,资本价值分别表现为货币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这两种形式以实现其目标,而当到了产品生产阶段时,货币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依然是生产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够在生产阶段中随着过程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在相应的生产阶段承担其相应的功能。因此,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不是相互独立、互相分离的,它们只是产业资本几种特殊功能形式。

(二)流通时间、流通费用

马克思认为,“流通时间的扩大或缩小,对于定额资本当作生产资本发生功能的范围的缩小或扩大,成了一种消极的限制[3]”。也就是说,资本的流通时间对于资本的价值增值会有限制作用,流通时间越短,資本的功能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马克思同时提到商品的自身属性对于流通时间的影响:“一种商品越是容易腐坏,它的物理性状对于它当作商品的流通时间所加得到限制越大[4]”。另外,马克思认为流通时间的长短不一会形成周转时间(指资本的周转时间),从而造成周转期间的长短不一。

马克思有关流通费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纯粹流通费用、保管费和运输费。其中,纯粹流通费用由买卖时间、簿记费用和货币费用构成。马克思将买卖时间作为流通费用的原因在于他将为生产者缩短买卖时间的商人当作一种机器,这种机器的作用是减少无用力量的支出,使生产时间得到解放。除了实际的买卖,又有劳动时间要在簿记上支出,并且使用簿记就会有办公用品等物质化的支出,也会有雇佣相关簿记人员的劳动力支出[5]。保管费用是指,商品资本要当作商品储存在市场上停留,就必须有仓库之类的设备,就有不变资本的支出,并且负责商品搬运的劳动力还需要支付一定的报酬。马克思对于运输费用的定义是:“一切只是由商品形态变化而生的流通费用[6]”。商品在空间上面的流通,实际的移动,分析起来就是商品的运输。

三、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也在与时俱进,后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时代背景,为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注入新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内涵。近代以来,有关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于流通概念的扩展

牟惟仲(1996)认为,“流通”的含义不单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而是作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总和。夏春玉(1997)对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对马克思流通理论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不仅需要关注传统马克思流通理论中商品价值形态的转移,还需要关注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使用价值形态的转移。徐从才(2006)在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流通经济理论成果,提出了研究流通理论的新理念:在研究中要改变理论基础单一化的局面,并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从而促进流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晏维龙(2008)通过一定的解析方法洞察出流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他认为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忽视了废弃消费品从社会到自然的反向流通过程,从而增加了流通概念的层次性,进一步丰富了流通概念的内涵。endprint

(二)关于流通过程的再认识

孙冶方(1981)阐明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的重要性,探讨并说明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流通过程本质,从而设计出流通过程中最合理的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李金轩等(1981)着重研究了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产生和发展及商品流通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作用,得出了商品流通不仅是社会再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再生产过程重要基础的结论。张洪平(2014)利用马克思流通理论和生产理论的研究方法,将流通一般的理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过程的特殊性分析两者融合,得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的特殊规律。张雷声等(2014)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及其规律的分析,在中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规范了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运行,同时也增强了针对宏观市场的营销管理。

(三)关于流通作用机制与组织的研究

赵效民(1986)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研究,认识到正确处理生产和流通的关系,合理分配社会劳动,以及如何提高流通经济效益问题的重要性,并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提出期望。宋宪萍(2008)从系统方法与发展方法出发,认为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之间不是简单的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共同组成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系统。她认为,现代生产组织的关系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的表现,有力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流通组织理论。王羽蓓(2010)对于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他认为马克思虽认识到了流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必然制约生产,但没有具体研究企业以及社会商品流通的组织方式,这是今后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研究的落脚点与出发点之一。

(四)关于流通费用及其效率的研究

洪名勇(1997)对于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进行了梳理,讨论了马克思关于流通费用理论的本质,最后提出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对于我国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许多启示,应当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观点。崔向阳(2005)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资本主义流通现象的研究,论证了在流通的作用、时间、费用、目的等方面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并指出这些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指导作用。谢莉娟等(2014)基于马克思关于流通费用理论构成的完整论述,将视野拓展到商流活动中产生的费用,分析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纯粹流通费用的现实表现和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强调批零商业运行对整体流通费用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流通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与挑战,而流通作为连接传统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自然也不可避免的要随之做出改变。而有关马克思主義流通理论的研究却没有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推陈出新,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建设中,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经济学的流通理论为核心,结合我国发展的技术水平和时代背景,从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继承和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与思想精髓,逐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理论的科学框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4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93.

[4]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17.

[5]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21.

[6]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27.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