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发病因素的研究现状
2018-02-28王姝莫英绪王大成
王姝+莫英绪+王大成
摘 要: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对本病的研究已有200年的历史,但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病因仍未彻底明确。可能的病因有:年龄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近期的研究发现饮食习惯可能是另一种病因。本文就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因素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因素;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1.017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1-0046-03
Research Status of the Factors of Parkinson's Disease
WANG Shu,MO Ying-xu,WANG Da-che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Beihai People's Hospital,Beihai 536000,Guangxi,China)
Abstract:Parkinson's disease is a common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middle and old age.It has been studied for 200 years, but it is very complicated because of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Up to now,the etiology is not completely clear.The possible causes are age factor, environmental factor and genetic factor.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eating habits may be another cause.In this paper,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factors of th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is reviewed.
Key words:Parkinson's disease;Pathogenic factors;Research status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導致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PD在亚洲国家中流行度较低,据估计,中国PD患者超过200万名,其中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1.7%[1]。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越来越多的因素与PD发生有关。本文就PD发病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遗传因素
PD患者有家族史的约占10%左右,其余病例为散发性PD。虽然有家族史的患者较少,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PD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项PD家族聚集性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一级亲属中患有PD的发病风险比没有者高2.9倍(RR:2.9,95%CI:2.2~3.8)[2]。
目前已发现PD的相关致病基因分布在1、2、4、6、12号染色体上。继Polymeropoulos等发现第一个帕金森病相关基因——α-突触核蛋白基因(α-synuclein,SNCA),即PARK1之后,研究者共命名了18个基因(PARK1~18)。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有:SNCA(PARK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基因(UCH-L1,即PARK5)、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LRRK2,即PARK8)等;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有:PTEN诱导激酶1(PINK1,即PARK6)、Parkin基因(即PARK2)、ATP13A2(即PARK9)、DJ-1基因(即PARK7)等。在上述基因中,SNCA、LRRK2、Parkin、PINKI、DJ-1基因可引起家族性PD。
此外,葡糖脑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GBA)、微管相关蛋白tau(mie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MAPT)、PARK16、细胞周期G相关蛋白激酶基因(cyclin G associated kinase GAK,即PARK17)、PARK18等基因也被证实是帕金森病的遗传危险因素。多个世界范围内的荟萃分析已证实GBA基因突变与PD存在相关性[3-4]。GBA基因突变的PD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晚发性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早期出现较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5]。白种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证实,MAPT基因突变是PD的危险因素[6],但是在亚洲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没有发现MAPT基因是PD的危险因素[4],这可能与MAPT基因的多种亚型有关。
我国的PD的相关基因研究验证了SNCA、LRRK2、PARK16、GAK等在中国人群中的关联作用[7-9]。尤其在2012年,胡雅坤等[10]的研究验证了国外已发现的散发性PD易感基因,并且发现新的可疑的散发性PD易感基因。说明一些易感基因可存在于不同种群,并且对疾病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而我们中国汉族人群中还可能存在异于欧美人群的散发性PD易感基因。
2年龄老化因素
世界各地均有PD发生,白人多于黑人区域。PD 50岁以前少见,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增加。2003年我国PD的发病率(经年龄调整)为:60~69岁组为289.7/10万(0.289%),70~79岁组为1157.2/10万(1.157%),80~84岁组为3534.0/10万(3.534%),85岁组为3472.2/10万(3.472%),有随年龄增高PD发病率增加的趋势[11]。2010年,Willis等[12]报道在美国55岁以上人群PD流行率为1.1%。根据美国国立PD基金会2013年统计,年龄≥60岁者占1%,85岁后增长迅速,达4%~5%。PD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原因可能为PD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较正常者明显,正常人中黑质神经元每10 a减少4.7%,但并不导致PD的发生;当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减少50%以上,纹状体多巴胺能递质含量减少80%以上,临床上才会出现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状态[11]。王洵等[13]研究发现,正常人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以6.9%速率呈线性减少,到65岁时将减少到正常的55%,然而PD患者则减少到正常的10%~30%左右。因此,年龄老化只是PD发病的一个促发因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