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社会“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与教学思考
——2018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试题例析

2018-02-28金秀成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考查特征

金秀成

(浙江省常山育才中学,浙江 衢州)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区域认知与人地观念共同构成空间感知,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所谓的区域认知,是指借助各种空间认知工具,对有关区域位置、特征、差异、联系等进行解释、比较、说明,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地理认识。

在2018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试卷中,对区域认知素养考查题目众多,题型多样,探讨相关试题的考查角度和要求,对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择有关考查区域认知素养的若干题目来加以探讨。

一、“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

1.判定区域空间位置

例1.(金华、丽水卷第4题)下列海峡既沟通了两大洋,又是两大洲分界线的是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本题给出了四个海峡的位置分布示意图,要求考生在地图上找出其对应的位置。地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德雷克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解答此题的关键不仅要对题干信息进行解读,还要有对四大海峡地理位置的知识积累。试题考查的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空间位置信息的再认再现,属于基础知识层次的要求。梳理2018浙江省中考试题发现,对区域空间位置判定的考查在各地中考卷中多有体现,如宁波卷第2题、湖州卷第3题、衢州卷第5题等。区域性是“生活时空”板块最重要的学科特性,明确区域位置是区域认知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区域认知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

此外,从“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板块看,人类社会任何史实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是记述历史的两个基本元素,重要的历史事件不仅要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考查,也要了解其发生地点(区域),通过具体空间定位,进而理解、认识其特点或影响。如嘉兴卷11题(图略),据图分析可知甲地是斯大林格勒,进而判断该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得出正确选项B。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每一个重大的战役,都是历史的重要节点,认识这些事件意义的前提就是了解它们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记忆。

2.明确区域特征

例2.(绍兴、义乌卷第5题)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轴线,下列关于长江流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长江横贯东西,连接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B.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雨热同期

C.长江流经我国三级阶梯,江阔水深,全线皆可通航

D.长江流经四川盆地、宁夏平原、太湖流域等稻米产区

研究区内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风速3.5m/s,多年平均气温11.4℃(1979—2017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48.27mm(1979—2017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745.7mm,多年平均无霜期199d[1]。

本题考查长江流域的区域特征,涉及的考点是“描述中国地形、气候的主要特征及主要河流的概况”“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命题强调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角度综合理解区域特征。长江流经我国三级阶梯,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降水丰沛,热量充足,河流众多,灌溉和航运便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由于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一直是经济发达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没有流经北京和宁夏平原,A、D错误,长江只有宜宾以下才可四季通航,C也错误。故B项正确。

该角度的考查在2018年中考中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分值高比重大,多分布于主观题;二是考查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区域特征的识记上,更强调区域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如杭州卷第31和33题、湖州卷22题、绍兴卷25题、金华卷21题、台州卷21题、嘉兴卷27题、衢州卷21题等。上述试题均侧重于自然或人文角度归纳分析区域特征,或二者兼顾,体现了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向,多为综合应用层次考查。

不仅如此,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从而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所以要在了解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它们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

3.分析区域的差异

例3.(宁波卷第16题)(部分)根据浙江省委统一部署,宁波市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进行精准扶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局部政区图(下图)

材料二:宁波土地为丘陵山地与平原面积约各占一半,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延边土地为“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大豆等旱作物为主。

本题借助宁波和延边开展对口扶贫设置情境,让考生分析两地种植农作物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自然条件角度”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因两地分别位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地形、气候条件差别很大,故导致种植农作物不同。类似的考查还有温州卷第15题,该题要对甲乙丙丁四个点的地形和气候进行分析,得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甲地。

不同区域的特征组合在一起就表现为区域之间的差异,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既要认识到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也要认识同一区域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如温州卷21题就要求考生分析H乡和十年前相比发生的变化并予以评析。因此,我们应该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分析归纳区域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才能对区域认知素养形成完整科学理解。

4.分析区域的联系

例4(宁波卷第16题)(部分)

材料三:2017年,宁波投入对口帮扶资金5000万元,用于延边的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项目建设;谋划推进共建产业示范园项目,建成人参深加工等健康产业集聚区;开通与延吉的直航航线;为延边开办培训班,培训扶贫干部、致富带头人。

(3)根据材料三,归纳宁波对延边精准扶贫的举措。(2分)

(4)你认为宁波对延边进行扶贫有什么意义?(2分)

本题以精准扶贫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极富时代气息,要求考生在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宁波对延边精准扶贫的措施与意义。和本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嘉兴卷第30题,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分析修建川藏铁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是由于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差异,区域之间才有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汇等方面的必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地区之间交往联系日益频繁且形式多样,有些跨区域的经济文化往来持续时间长,且影响巨大,在中考中往往被重点关注。如衢州卷第7题、湖州卷第8题,就是考查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新航路开辟等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这类试题其考查意图往往并不局限于区域交往的线路是什么,经过哪些地方,而是侧重于分析其重大历史影响。既考查了把历史事件与特定空间联系起来观察、分析的空间观念素养,同时也考查了历史解释等其他素养。

二、教学思考

2018年浙江省各市中考对区域认知考查遵循以上四个命题角度,突出能力水平考查的层次性,涉及记忆、理解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学习要求,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培育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点。区域认知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有效培育学生这一素养并应对上述类型的考查要求,在教学中可做以下尝试:

1.坚持在教学中运用系统分析的策略

区域认知以区域空间位置为逻辑起点,不同的空间位置是形成各个区域环境的首要因素。各区域要素是构成区域知识的最基本单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区域系统的主要特征。只有明了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才能真正认识各种多姿多彩的区域。故教学中要从区域位置、特征、差异、联系等四方面去进行解释、比较、说明,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而清晰的区域认知,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地理认识。

2.教学中重视运用地图这一空间认知工具

地图具有直观一览性、地理方位性、几何精确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工具。可以借助地图中空间信息图形等视觉语言,读出区域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借助地图分析获取正确的区域认知,理解区域特征;也可以借助地图获取历史地理信息,并与特定的历史阶段或重大史实联系分析,深入理解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与因革。因此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在区域认知素养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与图表,比较分析,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学生形成区域认知素养的核心能力。

3.创设基于区域视野下的真实情境教学

试题情境是试题考查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既是表达命题意图的途径与方法,也是考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问题的桥梁。为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充满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利用贴近时代气息的新闻事件、生产生活场景或其他新颖情境设计教学,通过挖掘、收集、改编及设计等途径,围绕某个主题,设计问题,开展主题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知识的迁移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养育。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考查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抓住特征巧观察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