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达达的文文
2018-02-28北京市西城区洁如幼儿园周煊
□ 北京市西城区洁如幼儿园 周煊
模特宝宝/小小浪 摄影师/李德才照片提供/芭迪国际儿童摄影风格连锁机构
开学了,我们班新来的文文却常常处于“溜溜达达”“呆呆发愣”的状态。吃过早饭,其他小朋友都快速奔向活动区,文文却在屋里走了一圈又一圈,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有时也会坐在那儿盯着一个角落一动不动,好像大家都不存在一样。“你干什么呢,怎么不玩啊?”小筠好奇地问他。“那么多的玩具,你想玩哪个都行,快玩吧,要不一会儿收玩具了!”晨晨也催促道。文文瞪着眼睛看了他们一下,转身走了。
我心里嘀咕着:“孩子,难道是你不熟悉新环境、新老师、新的小朋友吗?开学都好几天了,你到底想玩什么呢?”看着他每天都拒绝同伴的邀请,不参与班内的任何游戏活动,我真着急,但又不知道能为这个孩子做些什么,只好在“百爪挠心”的等待中期盼着……
贝壳里的秘密
这天,文文还是溜达来、溜达去,但不一会儿功夫,就驻足在窗台前,一动不动地盯着一处发呆。原来是窗台上的贝壳吸引了他。他盯着所有的贝壳看了一会儿,然后拿起一个细长的贝壳放在右耳边认真地听,随后又拿起一个扁圆的放在左耳边听,就这样来来回回听了好几遍。接着,他拿起一个最大的贝壳,往里看了又看,好像还不满意,又用小手在贝壳里使劲地掏啊掏。瞧他那股劲头,不掏出点东西来誓不罢休。看也看了,掏也掏了,他放心地把这个最大的贝壳放到耳边。旁边的小朋友好奇地问他:“听到大海的声音了?”他头也不抬,继续“工作”——使劲地往里看,使劲地往里抠……
接下来的几天,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这几个贝壳,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听,不厌其烦,并且一言不发。他的行为引起了同伴的注意,小筠和天予也加入其中。文文却悄悄走开,站在他们的边上看着。当看到他俩模仿自己也和贝壳做游戏时,文文的脸上发出会心的微笑,好像在说:“很好,不错嘛!”
接下来,他又出人意料地拿起边上的立体贝壳模型,上下看了看,发现圆柱体的一边封口,一边不封口。他把不封口的一边放到耳边听起来,然后到废旧材料箱里找呀找,找出两个粗细、长短不一的纸筒,又放在耳边仔细地听……
反思:几个在我眼里简单寻常的贝壳竟让文文爱不释手,吸引他认真地用各种方法听。文文的表现让我惊讶,原来这几天他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溜达,而是在寻找自己的游戏“新大陆”。我为自己当初的急躁感到羞愧,为什么就没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行为呢?如果当时我强行帮助文文找玩具,就看不到他自己本来的兴趣、探索和发现,以及他在“寻找”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了。
通过这次观察,我还发现在专注探究的文文身后,始终有两个执着的追随者——小筠和天予。他们时时关注文文的动向——文文做什么,他们也跟着做什么,还不时地小声交流着:“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听什么呢?”“咱们也试试吧?”……文文对于这两个追随者并没有拒绝或是排斥,常常边自己探索边瞟着他们,似乎很乐意这种没有直接交流的默默跟随。原来文文在用自己的方式开始和新伙伴交往。
我开始重新认识文文,也在重新审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成见,持续关注幼儿的表现,努力去理解他们,才能够发现每一个真实独特的孩子。
现在,我理解了文文刚开始的溜溜达达,之前的担心完全是因为我还没有理解他的行为,没有意识到他在观察、熟悉、寻找、准备……可见,很多时候,教师主观的行为是在剥夺幼儿学习的机会。转变观念,尊重幼儿,需要我们理解孩子的“问题”,即对我们认为的幼儿的问题进行再观察,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再分析,发现儿童的另一面。
从一个到一群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对文文有了更多了解。他总是喜欢找不起眼的东西玩,同伴们喜欢的,都不是他的爱好。那我可以为他做些什么呢?既然他喜欢不起眼的小东西,那我就在班里投放一些类似的材料来满足他。于是,我尝试将造型独特的小木棍、彩色塑料片、动物羽毛、材质不同的绳子、形形色色的小石头、印有甲骨文的小卡片、各种各样的容器和书籍等等不显眼、低结构、又有点新奇的材料散落在班级各处,等待他去发现。
现在,我每天都能在某个角落看到文文探索的身影。比如,他用羽毛和双面胶做成扇子,高兴地扇着,轻轻从脸旁划过,痒得自己咯咯笑出声来;用彩色小圆片按照规律摆出超大的花朵和桃心,然后绕着自己的作品,一圈又一圈地转着……看着他快乐满足的样子,我知道,这样做对了。
文文的发现和行动引发了其他小朋友的好奇,大家也学着他的样子听、看、抠……天予和小筠在探究后发现:眼儿越大,里边的声音就越大;眼儿越小,声音就越小。他们还总结道:原来声音和贝壳眼儿的大小有关系。就这样,“听一听”游戏风靡全班。
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到处寻找声音:天予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头,把手伸向桌子击打桌面,并不时地换位置击打,探究声音的大小与击打的方位到底有什么关系。小枫将管子的一头放在耳朵上,另一头放在嘴上,嘴里不时发出大小不一的声音。他兴奋地告诉大家,用管子说话就跟拿着小喇叭说话一样,很小的声音试听得非常清楚,还热情邀请同伴尝试。瑞瑞听了以后,心悦诚服:“你说得没错!”孩子们连玩具恐龙的尾巴都没有放过。乐乐对着尾巴唱着歌,别的小朋友将耳朵贴在恐龙的身体上,发现也是可以听到声音的……
反思:智慧的教育是隐性的、自然无痕的,是通过环境施加影响的。教师的支持可以体现在关系、氛围、时间、空间、材料、资源等方面。作为教师,我尽量充分地支持、保障文文以及其他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选择何时观望、何时参与,可以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为谁、在哪里驻足,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选择探究什么、怎么探究,可以在影响他人和集体的情况下自由使用班级中任何物品。
持续地观察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文,一个有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亮点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挖掘。教师永远需要本着发现“新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行为,进而更懂他们。孩子的一切对教师而言都是宝贵的资源。教师需要多一些、再多一些地关注、欣赏幼儿,支持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
而且,一个小科学家带动了一群小科学家。我真要感谢文文!从孩子身上,我看到了教师支持幼儿玩自己游戏的效果。在同伴互动中,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科学现象,建构新经验,在交流中点燃研究的热情,收获志趣相投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在实现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变得更有能力,更有自信。
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自发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幼儿好奇好动,因此,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见到孩子们探究的身影。然而,当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摆弄新材料,玩新游戏,提出新问题时,教师常常会认为他们的自由行为阻碍了班级的整体秩序,并以常规为由来阻止孩子们的探索,无形中扼杀了幼儿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园一直在倡导“有自己的想法,玩自己的游戏,做自己的主人”的教育核心理念,我也努力在日常工作中把这一理念转换为行动,最大化地尊重、理解幼儿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