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方法

2018-02-27梁小茜

求知导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教学培养方法

梁小茜

摘 要:人地协调观指对人类与地理环境间形成和谐关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观点。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所持有的正确态度。地理教学应该充分发掘人地关系思想内涵,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具体表现在“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协调发展”等方面所持有的见解上。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方法

一、引用生活中的地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从生活中选择典型的素材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素材加以组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情境多选取人地关系紧张或从紧张转変为和谐的区域,让学生体验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人地协调观分析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或对人类不合理活动进行反思,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在真实而又具体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例如,盘山公路的景观图可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呈现山区高架桥来说明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当前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依然突出,这些内容为人地观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可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设置经典问题进行讨论,深度思考

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置反映人地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借助综合思维深入剖析,使人地协调观在学生大脑中烙下深刻印记,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案例或利用乡土案例进行重点分析,从要素综合(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如气侯、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是如何变化的)、时间综合(从时间角度纵观本区域过去和现在水土流失状况)、地方综合(区际动态联系分析,即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视角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小组间的讨论,深度学习,从而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和本区域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变化,深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只有参与到话题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才能对人地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从整体性与相互关系中分析评价现有的人地关系,提出改善自然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三、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除了体现在课堂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处理和协调人地关系,在实践中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用地理视角和观念去分析、解读地理现象和问题,将人地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学生通过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促进人地协调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也能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人地协调观。例如,组织学生对家乡环境进行调查,进入工厂了解工业“三废”的情况并找出合理化的措施,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乡土课程资源素材的收集工作,积极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以帮助学生认识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培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情感。

综上所述,利用生活中鲜活、经典的素材来创设情境,在“情境一体验一讨论一建构”中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还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实踐中提升,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当然,人地协调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需要将人地协调观贯穿于每一堂地理课,同时根据素养不同的水平层级对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

[2]汤国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9):119-122.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教学培养方法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