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8-02-27朱开顺
朱开顺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课堂“主宰作用”,显然教师的这种作用,对于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是极端不利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由“演员”向“导演”转变,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改革;创新;思考
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理性地分析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力求扬长避短,理性地思考各种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力求学生群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创新性地思考合作性学习在课堂上的运作形式,力求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这些理性的思考将有利于我们继续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一、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全面讲解”成为教学的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应当先是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通过课前的精心设计,构建出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任务、活动等,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计划安排”之中。通过课堂组织学生自学活动,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开展课堂互评活动,引导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积极和深入思考,解答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梳理思路形成结论,帮助学生构建个体认知系统等,都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方式。由此可见,教师放弃“全面讲解”,并非无法显示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无论课堂改革怎样进行,教师的“讲解”作用都是无法完全舍弃的,关键在于该不该“讲解”。所谓“该讲”,是说学生有“惑”,教师则应“解”。否则, 就不该讲。至于该讲多少时间,则应根据问题的难易,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由此看来,发现学生认知的迷惑,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一人面向全班施教的,无论是讲解个体的问题,还是解答整体的问题,都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统一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学习是以“班”为“主要学习单位”的。这种大单位的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获得“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是相对较少的,教师为了尽快地得到正确的应答,增加了优生的参与机会,可同时冷落了中下游学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越少,教学信息的反馈量则越少,教师客观地判断教学效果的准确率则越低,教师及时地矫正学生认知错误、弥补知识缺陷的效果就越差。由此可知,为什么大班级授课学生知识缺陷如此之多,长期积累,必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相当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得到教师指导的机会少,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自信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这种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弊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确实是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在班级授课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改变以“班”为“主要学习单位”的学习形式值得深思。
在实施“个人自主学习,组内合作建构”的教学模式中,积极地采用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主要学习单位”的学习形式,大量地增加了学生的参与量,创建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课堂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学生自学和小组内合作交流中完成的;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结论是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的;学习中的疑惑和问题,是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的;班内的展示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进行的;学习上开展的各种竞赛活动,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学习小组是一个完成学习任务、参与班级教学活动、相互帮教的共同体。
怎样最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怎样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最有利于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服务方式,教师的教学服务应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准则。所以,借助新课改的东风,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应当是一個极好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