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广播报道新模式

2018-02-27刘玉蕾

记者摇篮 2018年12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刘玉蕾

【摘 要】随着各类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媒体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在传媒领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媒体报道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本文分析了媒体融合进程中,广播报道如何实现技术突破、平台统筹和思维重塑,为传统广播媒体向全媒体业务形态转型提供了参考思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   广播报道模式   第三方技术平台   壁垒突破

在“媒体融合元年”四年过程中,传媒业的嬗变之路一刻未停,有人匆匆掉队、有人踯躅不前,也有人在变革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分享着媒体融合带来的香甜果实。在广播频率专业化、细分化的当下,传统的广播报道模式更需要打开新思路,创造新模式,用媒体融合的方法创新传播样态,引领传播风尚。

一、“隐形融合技术”为直播连线插上翅膀

广播被称为“最具新媒体属性的传统媒体”,因具有传播速度高效及时、传播手段灵活简便的特点,广播电台的直播连线几乎是所有媒体中最易操作的,只要记者拥有一部电话,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与直播间的互动。然而,传统的广播直播连线,也有多年无法突破的传统壁垒。

首先,直播连线需要通过移动电话进行信号传输,如果连线过程中需要对嘉宾进行采访,电话往往在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来回传递,沟通滞后、衔接延迟,经常会影响直播效果。

其次,因为缺少现场展示,广播的直播连线往往被误认为记者的自言自语,无法与现场形成有效互动。

第三,连线的传输质量,完全依赖于现场的手机信号,音质效果单一固定。

以上几项问题一直是广播现场连线的掣肘,而媒体融合的契机为我们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十八届世界冬季城市市长会议和11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上,沈阳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尝试了一种全新连线模式,顺利完成了每天六档的现场采访直播。成功的“秘诀”是:记者通过喜马拉雅账号进行采访,直播间通过互联网模拟器播出现场信号。据了解,这种通过音频分享平台搭建直播连线新路径的方式在辽沈地区鲜有尝试,播出效果大大超出以往的电话连线。现场的音频采集和传播不再单一地依赖移动手机,取而代之的是串联了手机、可插接电容麦克、现场云台支架的一套设备。不需要来回传递手机、信号清晰稳定、现场陈设具有仪式感。这是一种基于“隐形融合”基础上的尝试,对于广播的听众来说,音频的获取方式并没有变化,没有增加收听成本和限制,在受众看不到的后台,融合在“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着。

二、第三方平台融合让广播报道从“只能听”到“可以看”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只能听不能看。近年来通过技术更新,可以实现微信自动回复,但只能实现局部的可视,局限性依然不小。依然以沈阳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为例,他们借助第三方平台,做出了让广播从“听”到“看”的有益尝试,通过媒体融合完成了广播颠覆性的改变。该频率今年3月15日开始搭建运行的视频直播平台,又是一次媒体融合的成功体现,此次,传统主流媒体融合的是第三方技术平台——微赞。微赞隶属于广州某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瞄准没有搭建用户交流平台的微信公众号。

现今能够实现第三方直播功能的平台众多,包括微贊、微动力、目睹、好视道、乐直播等均能实现此功能。目前,很多主流媒体都已拥有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但大多数媒体对于公众号的维护和使用,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中。当媒体第一次发现微信公众号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微信的普及,实现了广播互动的最大化。可当新大陆变成了老地方,到底什么方式才能够激活千辛万苦积攒的微信粉丝,避免从新鲜到疲态的循环魔咒呢?这时的我们不能再走寻常老路,只能另辟蹊径再寻桃花源。微赞这类平台是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号开放端口开发的第三方系统,可以嵌入到媒体自身的微信公众号中,作为单独的子菜单,实现视频直播功能,增强粉丝对公众号的黏性。在8个月的时间里,沈阳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已通过此平台完成直播节目、特别报道等各类视频直播80多场,累计粉丝19.5万人,吸引观看量149.2万人次。这个数字真实地凸显了媒体融合的力量,广播的听众完成了多重升级,从基础听众升级为微信公众号粉丝,又从公众号粉丝升级为广播的“观众”,技术壁垒的突破让广播的报道半径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融合“次新媒体”,改变传统采访方式

媒体融合,已经无法抗拒地向我们呼啸而来,在这种背景下以不变应万变是走不通的,而借力打力、善用巧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传统的广播采访,无外乎约好采访对象,在合适的地点展开对话。但受限于条件,当被采访对象不在本地的时候,往往只能进行电话录音,这种采访模式只能建立单一通道,多方通话较难实现,而且不能保证音质的精准还原。经过摸索和实践,这些问题也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得以完美解决,传统媒体的采访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次,与广播媒体隔空握手的是“次新媒体”。

曾几何时,如何定义新媒体曾掀起一次次业内大讨论,我们暂且遑论新媒体的真正概念,单就发展历程来看,我们思维中的新媒体,有些已经成了传统媒体、有些已变成了“次新媒体”。例如,起步较早的手机播客APP荔枝FM、喜马拉雅等。荔枝FM是一款声音互动APP,致力于打造全球化的声音处理平台,起步于2013年;喜马拉雅作为知名音频分享平台,2013年3月手机客户端上线,总用户规模突破4.7亿。这些平台最初并没有成为广播媒体关注的对象,但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通过这些平台突破了异地采访的桎梏,这些“次新媒体”俨然成了传统媒体的“彩蛋”。不论被采访对象在城市的哪个地方,甚至是异国他乡,只要记者与被采访者都拥有荔枝FM或喜马拉雅的账号,即可搭建空中模拟直播间,最多可以实现8个账号同步沟通,广播的采访可以不再受空间、人数、地域的限制。因为这些平台基本都支持自动混音和降噪,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采访音频,录制效果可以媲美专业设备的品质,很多听众听过节目后甚至认为是面对面采访,可以说,媒体融合为广播的采访带来了全新的声音解决方案。

历史的定位、时代的发展,时刻在提醒我们,媒体融合首先是不同介质的融合,其次是事业和产业的融合,最终是思想与观念的融合。广播的报道模式,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不断变化、完善与升华,今天我们所探讨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只有牢记“融合思维”,练就十八般武艺,才能让传统媒体在变革的洪流中,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