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路行,一路歌

2018-02-27汪智星

江西教育B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题学科改革

从1995年起至今,在23载的从教经历中,我深深地感受着教育改革对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起初四年,我在乡村从教,那时只知道像昔日自己的中小学教师一样,拿着课本和教参行走在课堂中,再加上课前备备课——抄抄教参,课后改改作业——完成练习册。这四年里,什么是教学大纲,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课题研究,什么是课程改革,我一无所知——从来没思考过,也不会思考。

1999年暑假,因参加全县选调,我来到了婺源县城最好的小学——紫阳第一小学任教。那年,在校长的带领下,我关注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我很清楚地记得,在校长的组织下,教师们学习很认真,讨论很热烈。从此,全校教师开始关注“素质教育”,淡化过去那一味的“应试”,最起码,我所在的小学再也不是过去的“唯分数”的时代。校园里,教师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活动也形式多样。印象最深的是,全校教师同读教育专著《素质教育》。在书里,我认识了国内外的教育大家,了解了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美国教育家杜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我国近代的教育家叶圣陶、陶行知,还有当时活跃在祖国大地,且影响力极大的一批特级教师,霍懋征、斯霞、李吉林、于永正、贾志敏等。“啃读”《素质教育》,思路一下子打开。原来教育教学并不像过去以为的那么狭隘,那么单一,而是丰富多彩,趣味无穷。

2000年,学校在上饶市教研部门的推荐下,参加了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学校成立课题组,我在其中担任中课堂研究的组长。那时,“中课堂研究”的定位是“学科教学活动化”“校园活动丰富化”。所谓“学科教学活动化”,是针对语文学科教材中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如《草船借箭》《晏子使楚》《将相和》等,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排练与展示。所谓“校园活动丰富化”,由于过去学校少先队的主题活动存在着想到什么做什么的隨意现象,我们把少先队的主题活动进行了重新整合与安排,让每班的主题班会活动与学校的少先队主题活动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其变得丰富而有序。如此,推进力度更大,活动效果更明显。校园里,课内课外都开始了变革,一方面继续坚持向着四十分钟要质量,另一方面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丰富,让学生的生命成长更加美好。此时,国家层面又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一个是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两个重要文件出台,瞬间让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明确,主旨更鲜明。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努力建构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成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一致的改革与攻坚方向。那时,我的学校提出“立足小课堂”“丰富中课堂”“拓展大课堂”的“三课互补共进”的改革方向。同时,结合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的工作要求,开始对“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了较大关注,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一定意义上说,以上“三大文件”是国家层面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给出的总方向、总思路、总架构,具体如何操作,如何实施,依然没有给出具体方案。到了基层学校,基础较强的学校先知先觉,动起来,学校也迅速活起来。然而,大多数学校由于多重因素,尤其是师资力量难以跟进,只能“望文兴叹”,不知道更好的抓手是什么,也寻不到更巧妙的改革支架。这也是全国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实验稿])对语文学科的改革起到了真正的引领与推动作用。“方向决定力量。”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光亮在何方,前行的路哪怕再艰难,再困苦,也能感到希望给予的无限力量。

研读《语文课标》(实验稿),我欣然明白,原来语文学科是这样定义的,原来语文学科应该这样去教,原来学生应该这样去学语文,原来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这样的,原来学业评价是这样为教学服务的,等等。《语文课标》(实验稿)从颁布到实施,经历了整整十年。十年里,我切身体悟着“‘三课烛照我成长”带给我的成功与快乐。所谓“三课”,即课例、课题、课程。十年里,我推出了几十节精品课例,深入进行着课题研究,大胆尝试并摸索着课程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关于课例。优秀课例是优秀教师对《语文课标》(实验稿)中先进理念的灵活运用。因此,优秀课例的展示,在一定意义上能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两次全省语文学科教学竞赛,两次全国语文学科教学竞赛,我均获一等奖。再加上几十次在全国各地的教学示范,我在把自己对《语文课标》(实验稿)中理念的理解、内化、运用以优秀课例呈现出来,让广大一线教师从中受益,其实自己是最大受益者。

关于课题。课题研究者只是想通过聚焦专题,深入研究,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后来,当课题研究与职称评聘挂钩后,一些“假课题”“假研究”就冒出来。当然,这样的课题研究绝不是我们的初衷。学校做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的课题起于2001年10月,三年为一周期,持续三个周期,共九年。从最初“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从“提出新问题”到“解决新问题”,步步推进,渐渐深入。课题研究中,全校的语文学科先动起来,活起来,之后,扩大到数学、英语等学科领域。九年里,课题持续深入研究,学校在变化,教师在改变,学生在进步。正如当年学校校长胡万开说:“一个好的课题,当一个校长主动接纳,它能改变一所学校的品质与内涵;一个好的课题,当一个教师主动接纳,它能改变一个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课题研究,让学校变得更有内涵,让教师变得更有厚度,更有远见,思考更有深度,观点更有见地。

关于课程。最初,我们还是缺乏足够的胆量与勇气去探索与践行的,主要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我们尝试着借助丰富“中课堂”,开辟“大课堂”,来弥补“小课堂”的不足,来丰富我们的学校课程,没想到初试牛刀,竟尝到了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质变”的成功与喜悦。十年里,学校不仅结合校情开发出小学语文学科一至六年级十二册的《中华经典读本》,小学数学学科一至六年级十二册的《数学思维》,小学德育学科一至六年级十二册的《养成教育读本》,关键的是从各年级的小学语文学科的课时中每周拿出一个课时专门进行《中华经典读本》的教学,从各年级的小学数学学科的课时中每周拿出一个课时进行《数学思维》的教学,从班队会课里拿出一半的时间进行《养成教育读本》的教学(隔周一次)。加上学校层面利用下午第三节课(下午三十分钟一节课)及放学后的三十分钟组成一小时整的“大课”,开设了三十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那时,我们就尝试着下午第二节课后采取学生走班制教学。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在尝到滋味后的一些大胆尝试。事实告诉我们,这些尝试是有意义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程改革不但没有降低学生的学业质量,反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丰富多彩的课程的向往。我们在所有的课程行思中,在所有的课程改革中,边践行,边总结。

十年磨一剑。我们经历近十年的践行、思考与总结,收获了许多成功与快乐。而这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实验的基础上,于2011年正式颁布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一名教师,从最初的入职,到实现合格,到走向优秀的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2011年版])既是对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语文课程发展方向的规范,可以说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此时的我,已被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政府作为“教育人才”于2010年暑期引进东湖区。至今,我在南昌市东湖区已工作了八年整。这八年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在深入研读《语文课标》(2011年版)的基础上,有着更深刻的认识。语文学科特点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进一步定位,语文学科评价手段进一步多元。有了《语文课标》(2011年版),我们更加清晰、明白怎么定位“语文”,怎么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怎么進行语文学科评价等。

八年里,我在自己从教的语文学科中,鲜明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与观点,形成了“智慧、本真、清简”的课堂教学风格,先后出版《过着语文的日子》《汪智星与你相约语文》和《汪智星与本真教育》三本教育教学专著。一本本专著,记录着我对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思考与践行,抒写着我对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执着与挚爱。如今的我,深爱着语文教育,深爱着语文学科教学。当下,我把教书定义为“玩”。教语文,就是带着学生一起“玩”语文,因为自己从内心深处喜欢教语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有的付出都是一种享受。

前前后后工作23年的我,静观自己成长的历程,及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学生的进步,我发现三者之间,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没有优秀的教师,即师德高尚、能力精湛的教师,学校是难以有质的变革的,学生也将无法得到更大的进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文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中,困难众多,尤其是在全国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中,全面“自下而上”的局面极难形成。然而,这一点做不到,注定最终的改革成果是微小的。就在这时,中共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打蛇打七寸。”只有抓住了关键、核心,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与成功。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是课程改革取得质的突破的关键。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作为教师必须是有德有才的人方可任之。其次,从事教师职业的工作者必须有职业认同感,要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要干一行,勤一行,精一行,爱一行。最后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让自己始终能胜任这份职业,不做时代发展与进步的落伍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是赋予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改革开放已40周年。40年里,教育改革也一样在发生,在发展,在改变。回首一路走来的教育改革路,从教23年的我,虽是全国教育队伍中普通的一员,但实实在在经历着教育改革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困惑,也切切实实地感受着教育改革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就像当下的我深深地爱上教育,爱上语文,把教书育人视为人生的志业,把教语文当作过日子一样。

猜你喜欢

课题学科改革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改革之路
“超学科”来啦
改革备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改革创新(二)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