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沐浴在语文学习的春风里

2018-02-27田林

江西教育B 2018年12期
关键词:瀑布文题题目

田林

翻开一本本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题目,不难发现这些课题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近一年来,我一直摸索着由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切入点选取得好,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给整个教学流程带来便利,从而达到正确、深入、有创意地解读文本的功效。

一、从对文题的补充切入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叙事、写景散文和小说的题目是以一个名词出现的,从这些标题中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些课文的写作对象,比如《春》《三峡》《背影》《老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等均有此特点。这些文章我们可以通过补充标题内容的方式切入,然后步步深入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

如笔者在教授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时,直接从文题的补充切入“文中讲的是谁的背影?”“围绕背影讲了哪几件事?”“每件事中赋予背影怎样的深层含义?”通过这三个问题,将父亲爱孩子,孩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恩跃然纸上。

又如笔者在教授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从文题的补充入手切入“文中描绘了________故乡”“文中描写了___________故乡人”“文中描述了________故乡情”。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20年后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看到了少年、中年闰土以及年轻貌美、50岁上下的杨二嫂,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寄予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

二、从文题中的关键词切入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叙事类文章的题目是主谓短语,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湖心亭看雪》《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等文题均有此特点。这类题目中往往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关键动词,连接“施动者”和“受动者”。抓取这类题目中的关键动词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为何”“如何”等角度深入探究,往往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湖心亭看雪》,全文围绕着“看”字展开,教学时可从“看”字切入,引导学生探究“看”的缘起、过程和看雪后独特的感受,重点研读看雪的过程,体会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又如《愚公移山》可抓取“移”字切入,引导学生从“为何移”“怎么移”“如何移”三个方面感知内容,让学生深刻感知愚公精神。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的题目是偏正短语,由中心词和在它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如《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秋天的怀念》《昆明的雨》《大自然的语言》《伟大的悲剧》等。这类文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抓住修饰限制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入文本,一气呵成,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例如,在教授老舍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时,首先请学生读题悟题,在学生有了“中心内容是写冬景,‘济南是限定词,暗示所写之冬是济南所特有的”这一初步认识之后,顺势切入,“济南的冬天中的山水有哪些特点呢?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直入重点段落,为学生尽快打开自读局面导引最佳航向。又如,在教授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紧紧抓住课题中修饰语“伟大”切入,抛出 “这则悲剧伟大在哪里?”这一基础性问题,既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两个课例都抓住了文题中修饰限定词进行切入。当然,因为课型、内容、目标的不同,前者主要是通过“调焦”圈定自读重点,后者更像“路灯”指引学生朝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三、从文题里渗透的写法切入解读

部编版教材中不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散文。题目一般会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如《紫藤萝瀑布》《爱莲说》等。作者把比拟或象征的某种精神、品格、人物、感情都寄托在该“物”之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抓取此特有标志物切入,深入挖掘象征物和被象征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中“瀑布”蕴含着作者对紫藤萝的感情,是题目中的关键词也是中心词。教学时可抓住“瀑布”切入,设置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瀑布的本义是什么? ”“文章描写了一株怎样的紫藤萝瀑布?”“文章借紫藤萝瀑布来喻什么?”

这样切入的好处就在于它顺应作者的构思,形成了一条切入路径:先分析象征物的本义,然后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象征物的,接着巧妙过渡,转入对寓意、内涵的挖掘,最后再回味下“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顺势再切,转入对构思、手法的领悟。整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水到渠成。

四、从文题里隐藏的信息切入解读

有些文章,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为了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观点,题目本身就带有疑问、反问性。这样的文章,可以从文题的问号处切入,深入挖掘文章的弦外之音。

如部编版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这篇文章,“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先生于1934年写成的著名杂文。课文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告诉我们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还告诉我们中国人中的一部分的确早已“失掉”它和另一部分自古就有自信力(不存在“失掉”的问题),以及只有后者才能反映整体本质等复杂内容。上这一课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上课铃声一响板书此题,随后说老师想在这个题目后面加一个标点符号,同学们认为加什么标点符号合适?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加问号,接着就围绕问号,提出辩题“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给学生来个辩论会,正方围绕“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展开辩论,反方围绕“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展开辩论。通过全体同学参与,双方辩论,这篇难理解的议论文变得通俗易懂,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灵魂。

又如,教授科学小品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猜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它的标题很能引起阅读的兴趣,请猜是哪一篇并说说你这样猜的理由”,然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从而解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悬念,短暂讨论“哪些地方引起你的兴趣?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这两个问题再次切入,把教学重点落在赏析小品文的“趣味性”上。

题目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概括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揭示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或蕴含象征意义。切入时要因题制宜,结合文本,针对题目的不同特点、作用,选取最佳的路径切入文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瀑布文题题目
瀑布之下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关于题目的要求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
追根求源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