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018-02-27王志华

读写算 2018年1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核心素养

摘 要“宏观”、“微观”和“符号”是化学的三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能力。结合钠的教学,笔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宏微结合”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组织课堂教学,变枯燥孤立的化学知识为相关联的、有灵魂的智慧结晶,让学生在感受、感悟、感叹前人智慧的同时,学习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 宏微结合;创设情境;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9-0192-03

化学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宏观”、“微观”和“符号”是化学的三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能力。结合化学学科特色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宏观微观相结合”(以下简称“宏微结合”)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组织课堂教学。

一、“宏微结合”的理论依据

(一)“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

2014年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为了更好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此基础上,化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把“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放在首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

如果把我们的物质世界比作一个大圆,那么微观世界就是大圆里的一个小点,而化学正是联系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的纽带和桥梁。最外面的大圈是宏观世界,大圈是白色的,意味着它是可见的,宏大的;最里面圆圈是微观世界,它是黑色的、实心的,就好像我们的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借助化学符号、化学用语,我们探究微观世界,剖析宏观现象。

(二)“宏微结合”符合认知发展心理学

认知发展心理学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指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即在儿童已有的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认知不断发展,从低级认知到高级认知。在此基础上,皮业杰创设了建构主义,并指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顺应和同化,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创设情境,特别是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建构。

那么对于未知的,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如何让学生去建构?那就要借助于宏观现象。因此“宏微结合”有助于学生认知和同化,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二、“宏微结合”的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宏观探究和微观辨析”的能力,结合化学与物质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关系,笔者提出了“宏微结合”的教学策略,“宏观”、“微观”和“符号”(简称“宏”、“微”、“符”)分别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三者之间的关系都要通过情境展开,因此,将情境放在中间,这就意味着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它联系着“宏观”、“微观”和“符号”,合理有效的情境引入不仅有利于增加课堂的乐趣,而且提高了课堂的实用性。更有利于变枯燥单调的化学知识,为丰富生动的智慧结晶,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實际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宏微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可以从“宏观”、“微观”或“符号”中任意一个要素出发,创设情境,展开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也不是单一的,固定的,可以是循环的,也可以是交错的,如可以采用“宏→符→微”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采用“宏→符→微→宏”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宏→符→微→符→宏”(即从“宏”顺时针走到“微”,再从“微”逆时针走到“宏”),甚至可以采用几个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合理的素材,创设情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情境,并借助科学探究、小组合作、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解决问题,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钠的教学

为了探究“宏微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以苏教版《必修1》专题三第一个单元的第一课,即“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为例进一步分析究。

(一)教学情分析

在教学前,学生已经有了8电子理论的认知,但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学生的认知还是孤立的,割裂的。虽然学生在专题二学习了氯溴碘的相关知识,但学生对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有些教师已经将实验,特别是小组实验引入钠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笔者认为对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还只局限于化学课堂上,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里,能不能把思考变成一种习惯,把探究变成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问题,结合“宏微结合”这一最本质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笔者结合素材,采取了从“宏→符→微→符→宏→微→符→宏”的教学思路,展开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渗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过程

1.环节一:钠的新闻

该环节采用了从“宏→符→微”的教学过程,通过观看“居民仓库惊现90公斤钠”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思考从中获得了哪些有关钠的信息或性质?是否科学?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展开实验探究:将钠取出,切开、放入水中,观察现象、书写钠与氧气、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钠的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思考钠活泼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是结构决定了性质。这为后续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镁与钠的性质比较做了一个很好铺垫。

2.环节二:钠的性质

这一环节,采用了从“微→符→宏”的教学过程,笔者让学生带着对钠结构的思考,推测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并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猜想、验证、获得新知,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后借助天津的大爆炸,让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发展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环节三:钠的矛盾

本环节,采用了从“微→符→宏”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上一环节感受了钠的活泼,教师继续给出问题,如此活泼的钠要如何制备呢?从历史上人们对碱的错误认知到戴维制备出金属钠,体现了科技(伏打电池)对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以及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既学习了金属钠的制备,也感受了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最后通过钠的危险性和人们对钠的生产冶炼之间的矛盾,让学生辩证的思考和看待周围的事物,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三)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探究不在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带着猜想和问题的探究,通过新闻——猜想——探究——结论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钠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学生的知识不在是点状分布,而是线状呈现,从钠的结构到钠的化学性质,再从性质到应用。最后通过戴维制备钠以及人们曾经对碱的错误认知,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最后,通过钠的“矛盾”,培养了学生辩证的唯物主义精神。

四、“宏微结合”的作用和意义

(一)让化学知识有灵魂

“宏微結合”的教学策略,可以说是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将“宏观”、“微观”和化学“符号”三元素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和分析,既学习了化学知识,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这一“宏微结合”教学策略下,化学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活生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化学更不在是做题、答题和应对高考的知识点,而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学生在感受、感悟、感叹化学智慧的同时,学习、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丰富了化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让化学知识更有灵魂,让学生更有思想,更有创造力。

(二)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宏微结合”的教学策略遵从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和学生原有经验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变学生被动的学,为学生主动的建构。通过“宏微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合适的教学载体,创设情境,在教学设计上更加人性化,课堂教学中将“学习”与“经验”相结合,做到“学”中有“验”、“验”中有“学”,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培养和发展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将传统教学和素养教学相融合

“宏微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对生活的挖掘和研究,创设情境,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人类认知发展相结合。在保持高效课堂教学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了传统教学到素养教学的转变,操作简单,便于实施,有利于老师操作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姜正毅.“宏微结合”视角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学位论文,2017(5).

[2]郭瑞春.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探究.教学月刊·中学版,2016(6):4-5.

[3]李东菊,崔亚男,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设计.教育现代化,2018(6):277-280.

作者简介:王志华,中教一级。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核心素养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