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构建
2018-02-27崔利宾
崔利宾
摘 要:职业素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加强其工作力度可有效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高校要创新多种方式,探索多种渠道,挖掘多种载体,构建有效路径,全方位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0
文章编号: 2095-624X(2018)31-0135-01
一、职业素养概念界定
职业素养宏观上指劳动者或者职业人对社会职业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社会职业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微观上表现为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技能以及職业规划等。对职业素养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从劳动者方面讲,其个体因素、教育环境、家庭因素以及价值观等,都直接影响其职业素养水平。此外,职业素养强调动态的修性,它是在个体先天的基础上,经过后期的环境影响,日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外在表现为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高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
1.职业素养教育缺乏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
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紧密结合。因此,必须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专业和课程五大层面系统推动,立足全校整合资源,系统规划设计,调动全校各环节积极性,必要时建立专门组织,牵头协调校内资源,对外充分挖掘载体,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发动社会、企业、政府共同致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现社会资源转化为职业素养育人资源的目标。
2.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课堂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的基本途径。当前,大多数高校都系统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但是各高校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高校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还有部分高校孤立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未和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使教育苍白无力,缺乏基本的实效性,还有部分高校存在课时严重短缺的现象。
3.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门集知识和实践为一体的特殊课程,对于教师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当前,绝大多数高校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缺陷基本上集中在师资队伍方面,多数高校没有相关专业教师,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承担该门课程的讲授。在教学管理上,也存在不纳入学分管理的现象,部分高校不重视师资队伍培训,在涉及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机会,都被习惯性地忽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堂教学是职业素养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教育的第一课堂。高校要重视建设第一课堂,开展卓有成效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活动。第一,学校层面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纳入全校课程体系,和其他专业课程同等看待。第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重视课程建设,建立独立教研机构,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第三,各教学单位要结合专业特点系统设置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内容,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获得个性化教育,提升教育实效。
2.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发挥活动载体作用
高校务必重视学生组织和社团建设,依托各级学团组织,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搭建第二课堂。首先,学生个体要重视每次活动的参与,在活动氛围中得到提升。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务必重视课堂教学外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标。最后,学校层面务必尽全力提供第二课堂建设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在全校形成勤动手、重实践的浓厚氛围。
3.加强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各高校必须重视激发学生自学意识和提升自学能力。第一,完善相关学生组织建设,学生组织是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设立职业素养相关社团,引导社团开展职场模拟和职业体验等活动,达到学生自我提升的效果。第二,辅导员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自行学习职业素养,提升相关知识和理论,培养自学习惯,必要时通过管理手段督促学生开展相关活动。
参考文献:
[1]曲长海,王越芬.高校多元协同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
[2]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