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分析
2018-02-27潘高亮
潘高亮
摘要: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所有的学科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分化和细化。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只是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改革主要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生命性、生活性和发展性。高中语文在高中学习科目中是十分关键的一门学科,在高考中占有的分值也比较大。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含义,以及说明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希望给相关的语文教学者一些借鉴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的含义
新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自我成长,最后一定要以学定教。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要获得发展,而且教师也要有所提升,同时要以学生的学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的一个标准。这样就可以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合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環境以及丰富的课堂知识。
二、如何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1.坚持以学生为本
首先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担当一个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更多的学习任务时应该由学生本人完成,教师只是给予定的指导和协助作用。
2.坚持启发性教学
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性教学,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知识去体会一些知识,通过这些体会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需要记得东西,这些记得东西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来背诵下来,而更多的是应该通过理解阅读以及相关的注解先了解这些内容的含义,再根据含义来进行背诵。这样不仅背诵的效率比较高,而且背诵的效果也比较好。
3.坚持激发学生积极性
学习本来就是学生个人要做的事情,不能总是督促学生来做或者推动学生来做,更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想学,自己会学并且自己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这种积极性的培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以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下面以及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高中语文的课程中,有一篇韩愈的《师说》,这篇文章是要求背诵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介绍韩愈的生平经历,以及这篇文章的主要创作背景,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为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一个前提基础。之后要对整个文章进行一遍疏通,这个疏通包括对字词句的疏通,也包括对整个文章含义的一个疏通。教师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学生掌握情况良好,那么就可以布置相关的背诵任务。同时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在教在背诵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原文的含义,来进行背诵,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更准确地背诵下相关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字词句的相关含义以及相关用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是诗说的第一段的一二两句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解释这两句话的含义,并且根据一些具体案例来更加丰富语言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句话。这一句的话的含义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所以教师就可以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述一些求学的过程,说明每个人的学习经历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求学的经历,教师就是来交手学生知识,并且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最后还会帮他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一些案例来更加具体形象的说明这些文章的含义。
结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启发性意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发挥的空间,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让他们自己乐于学习,激发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学会用一些案例来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思维,对于一些古诗字词一定要先理解后背诵,这样才可以记忆深刻,才可以在考试过程中发挥的更好。总而言之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敏,姚兰.彰显语文教学的“语文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之我见[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2(03)
[2]庄玉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6)
[3]王晓茹.关于提升艺术类高中语文教学实效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7(12)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第二中学校 0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