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2018-02-27谢辉
谢辉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组进行辨证施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内科;分型;辨证施治
西医对胃食管反流病(GERE)治疗多使用Hz拮抗剂或促动力药,虽然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很容易造成药物的依赖性,极易复发。本研究以中医内科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18~39岁,平均(28.8±5.4)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2±1.1)年。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18~40岁,平均(28.9±5.5)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3±1.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10mg/次,1次/d,多潘立酮片10mg/次,3次/d。观察组进行辨证施治。根据中医分型将患者分为中虚气逆型、胆热犯胃型、气郁痰阻型、肝胃郁热型。①中虚气逆型:本组有20例,主要表现为反酸或泛吐清水、食欲不振、胃脘隐痛,舌淡苔薄、脉弦。治疗原则为养阴益胃、润燥降逆。治疗方法为一贯煎加减。方药组成:生地黄20g,沙参10g,麦冬20g,枸杞6g,白芍6g,玉竹6g,佛手20g。水煎,早晚服。②胆热犯胃型:本组有25例,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反酸、咽部干痒,舌红苔腻、脉弦。治疗原则为清化湿热、和胃降逆。治疗方法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药组成:砂仁6g,广木香2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20g,枳壳20g,吴茱萸20g。水煎,早晚服。③气郁痰阻型:本组有27例,主要表现为胸部不适、喉中有痰,舌红苔黄、脉弦细。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开郁化痰。治疗方法为柴胡疏肝散进行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0g,法半夏10g,郁金6g,茯苓10g,瓜蒌6g,枳壳20g,砂仁3g,陈皮20g等。水煎,早晚服。④肝胃郁热型:本组有28例,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舌红苔黄、脉弦细。治疗原则为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治疗方法为左金丸进行加减。方药组成:牡丹皮6g,吴茱萸20g,黄连3g,郁金6g,青皮10g,白芍10g,佛手10g,陈皮20g等。水煎,早晚服。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4.0%,其中中虚气逆型总有效率95.0%,胆热犯胃型总有效率96.0%,气郁痰阻型总有效率92.6%,肝胃郁热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总有效率8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见表1。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之一,其发病和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酸消化动力障碍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理主要是防御机制的下降和胃反流物攻击作用增强引起。以往临床上认为胃酸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重要诱因,但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大量试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非酸因素也是引起反流的重要原因。如现在认为胆汁和胃酸的协同作用减弱,酸碱混合反流也是造成食管损伤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本病归属于“胃痛、吐酸、呕吐、胸痹、噎嗝、嘈杂、哮喘、胃痞”的范畴,好发于食管和胃脘部,主要发病机制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胆胃同属阳腑,顺则通降,并且胆随胃降、胃随胆升。当肝失疏泄,导致气机淤滞,继而肝气逆动,胃气上逆而发病;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时,也可以使湿热中阻、脾气阻滞、失于和降、胆气上逆至胃而发病。
中虚气逆型采用一贯煎加减治疗,生地黄、沙参、麦冬、枸杞具有养肝胃之阴的功效,白芍、玉竹、佛手具有活血柔肝之功效,起到正胃气之功效。胆热犯胃型采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砂仁、广木香、白术具有健脾益气、清热化湿之功效,茯苓、党参、枳壳、吴茱萸具有养血生肌、涩肠止泻之功效。气郁痰阻型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柴胡、法半夏、郁金、茯苓具有疏肝行气之功效,瓜蒌、枳壳、砂仁、陈皮具有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之效。肝胃郁热型采用左金丸治疗,牡丹皮、吴茱萸、黄连具有泻火、疏肝、和胃、止痛之功效,郁金、青皮、白芍、佛手等具有理气、使肝气条达之功效。
本組资料结果显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