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52例临床分析

2018-02-27余凯温立强蒋龙元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29期
关键词:临床症状治疗

余凯 温立强 蒋龙元

摘要 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发热、多器官功能障碍(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及低血压休克为主要表现。经抗病毒、器官功能支持、抗休克、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无一例死亡。结论:流行性出血热常年散发,发病与环境相关,青壮年发病居多;症状均有发热,主要表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低血压休克,临床分期多不明显;予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以全身小血管广泛损害为病理特征,在临床上主要有发热、出血倾向、肾脏损害三大症状。典型临床经过分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1993年5月-2017年6月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52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93年5月-2017年6月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37.8岁。

流行病学资料:①地域分布:市区14例,农村38例。②时间分布:1-4月24例,5-8月13例,9-12月15例。③职业分布:学生2例,农民34例,工人16例。

临床症状:患者均有发热症状,“三红”(眼红12例,面红14例,胸颈红14例)22.22%,“三痛”(头痛42例,眼痛13例,腰痛11例)21.15%,低血压休克33例(63.46%)。

实验室检查:本组5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IgG均阳性(外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肝功能损害48例,占92.31%(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害50例,占96.15%(肌酐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液系统损害46例,占88.46%(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

治疗及转归:患者经过积极抗病毒、护肝治疗,有明显出血倾向输入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明显减少者输入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给予抗凝,发热期给予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低血压期给予扩容(使用白蛋白),少尿期给予利尿或血液透析),多尿期给予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性治疗。

结果

流行性出血热具有典型“三红三痛”症状病例不多,有典型临床分期者13例(25%)。经治疗后5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后出院,需要血液透析6例(11.54%),无一例死亡。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在我国,其主要传染源是以黑线姬鼠与褐家鼠为主的宿主动物,其传播途径为接触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其发病主要与环境、职业及居住环境等因素有關。本组患者大多数居住在农村或居住在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市区内,尤其是老鼠较多的地方。职业多为农民、环卫工人。发病率无明显季节性,常年散发。发病年龄无明显聚集性。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会在患者体内各脏器的血管及其内皮内大量繁殖,从而引发患者体内组织细胞的肿胀、变性坏死,因而使得患者的脏器血管被广泛破坏,继而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收缩,通透性大大增加。此外血管系统大量破坏导致机体凝血系统的激活,继而发生趋化因子的聚集,再加上机体对于病毒本身而发生的免疫反应,故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极为复杂。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大部分患者有充血、多器官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肝脏、肾脏、血液系统)、低血压休克,少有出血倾向。大部分患者5期经过不典型。

本组患者经抗病毒、器官功能支持、抗休克、维持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无一例死亡,少有患者需要输血小板、血液透析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沉积与附着到小血管壁、肾小球、肾小管及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引起免疫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器官组织的病损和功能改变。因此在治疗上对绝大部分患者除上述治疗外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使用量1mg/kg,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从而减少血液透析的使用,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临床症状治疗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