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明后郁,过犹不及
2018-02-27赵晨
赵晨
提起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高峰一定是公元618年建立的李唐王朝,而唐朝文学最具影响的毋庸置疑是唐诗。《唐诗三百首》,雅俗共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诗为什么能够走上中国诗歌的巅峰呢?从宏观角度看,唐朝诗歌发展呈山峰形,《唐诗品汇》中将唐诗的发展划分成了初、盛、中、晚时期。由盛至衰是每个朝代发展的必然,而这个山峰的转折点便是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战争的磨炼,社会的动荡,对诗人产生极大影响。诗人的社会地位、所处的自然环境,创作心态、创作题材等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中唐诗歌中的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也逐渐消退了。世间的艰辛代替了盛世的梦幻,中年的思虑抹杀了少年的情怀,中唐诗歌中有意识的字句锤炼代替了对混融境界的追求。从盛唐到中唐,转变之大,站在转折点或者说山峰上的这个诗人,便是杜甫。
一、杜甫
唐朝是个开放性的社会,坦率勇敢,前期的唐朝,积极向上,诗人们心怀抱负,豪情壮志。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用现实主义笔风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他早期的作品仅有二十几首,但仍可以从诗中看出杜甫早期满满的豪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會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5岁前的杜甫处于读书壮游的时期,当他游历高大的泰山,面对齐鲁大地无限的青绿,由远而近,从凝望到仰望,泰山的雄伟磅礴,那种仰望、惊叹,让人观止。云雾缭绕让诗人胸怀荡漾,归鸟进山让人眼眶欲碎,杜甫极尽夸张之能赞美泰山的高大,以远近两个不同的角度描写泰山的高耸,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能体现青年杜甫的昂扬与气魄,全诗字里行间皆洋溢着杜甫年少时的豪情壮志与青春独有的锋芒与朝气。南北漫游,裘马轻狂,意气风发。但在天宝五载到长安后,致君尧舜的幻想便破灭了。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同样是望,《春望》却和《望岳》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心境、心绪和风格。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在陷落的长安中,他写下的千古名作之一。经历了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看透了世间冷暖、疾苦哀乐,悲天悯人的情怀并没有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消退,反而愈加刺痛着杜甫的灵魂。同样是望,却因心境的不同看见的景色也不同,眼中曾经雄伟壮观的山河,如今却支离破碎,满目的物是人非,曾经的雄心壮志在时间的消磨和现实的打击下早已烟消云散。烽火连天如何与家人互通音讯,于是“齐鲁青未了”变成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于是“卓立天骨森开张”变成了“老病有孤舟”,于是有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有了“牵衣顿足拦道哭”。少年慷慨的高歌渐渐变成了老人沉重的叹息,诗人将视角放在人民的苦难上,但并非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诗人有着敏感的心思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祖上的衰败和动荡的社会让他早早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隐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繁荣的对立面是满街哀怨,玄宗怠政,奸臣当道,杜甫心系国家安危、民生疾苦,在个人坎坷遭遇的打击下,在年代动乱的熏烤下,他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忧思。
二、王维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字摩诘,其母信佛,从小耳濡目染,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诗佛”之称。王维出生于国家繁盛的时代,王维的生活舒服自在,但年少的王维很有抱负,游学长安数年,擢进士第,有千里马的地方自有伯乐,张九龄便是他的伯乐,献诗汲引,官拜右拾遗。王维前期仕途顺利,一心保国,政治热情高涨,济世之志凌云,一些咏政诗、出塞诗等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巨大的意义。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早年时期的王维对功名充满了向往,当赴河西节度使幕时过塞外时,出现了很多景物描写,但其中蕴含的是他的英豪之气,同时也形成了雄浑壮阔的诗境。遥望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即将与落日接壤,大漠孤堡上升起的烽烟,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质铺垫了背景,洋溢着壮阔的气势。
随着历史的脚步,唐朝的政局越来越不容乐观,安史之乱以前王维就对官场感到了厌倦和担忧,同时也恋栈怀禄,随着世俗之波沉浮,亦官亦隐。而后张九龄罢相,安史乱起,被迫接受伪职,下狱赦免,虽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迁,但晚年的王维已经失去了对仕途升迁的兴趣,经常一人焚香冥思,专心禅诵。佛家的淡泊无争成了王维主要的人生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王维寄情于田园山水,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灵意境。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先说“不见人”,后说“人不知”,又说“继无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但王维却不以为然,因为他所欣赏到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才能够观察到富有生机的美。一缕夕阳斜照在空山的青苔上,月光洒在宁静的深林里,芙蓉花自开自落,展示在面前的是自然造物的生生不息,是一种原生的生命之象,它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也没有人一样的,更没有忧虑,只有万籁寂静,超美的意境就来自于对空、对静美的感悟。在幽静中表达了对官场喧嚣的厌恶,逸兴遄飞之态不再,激情之语亦不再,紧张的画面犹如被风吹散的沙塔,其中的英雄也随风而去,不再怜惜力量和精神,取代他们的是宁静的山水,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低沉,消极避世。
安史之乱之后,整个唐朝的景象发生了颠倒性的变化,生活在那个时代诗人的生命轨迹也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再也不可能孕育激昂和清新,现实主义取代了浪漫主义。诗人们的生活也如大海中饱受风浪的船,海浪接踵而来,使诗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诗歌风格也随之转变。因此,我们看到了杜甫批判现实,忧天悯人,也看到了王维淡泊名利、激情山水,在孤寂中感悟自然,少了慷慨之气,蓬勃之态,显得低沉、苍老。盛唐中生活的诗人审美趣味相近,而中唐则看到了很多主张相近的诗歌流派。由高昂到低沉,诗人情绪的转变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反应,对现实的沉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