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微信,助力师生共同成长

2018-02-27

新课程 2018年8期
关键词:家校师生交流

常 生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阳春小学,甘肃 武威)

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悄然中发生变革,使得开放学习变成了现实,移动模式将教育理念和技术无缝连接,使学习无时无处不在,微信更是教师的得力助手。

一、通过微信学习教师可以提升自我素质

教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不必刻意去安排学习时段,这样充分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利用网络随时、随地、随处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学习主动性,拓展了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教师几乎可以通过微信吸收网络上的所有学习资源,进而实现了对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微信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对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微信使师生互动式学习成为可能

现代信息化生活节奏较快,在课外学习的环境中,师生双方都无法持续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学习。而微信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使得师生随时沟通、交流变得极其简单,学生能随时随地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处理。师生双方通过微信留言、交流,建立起一对一的沟通学习环境。我们完全可以把微信这个移动交流平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搭建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微信好友分享学习成果的平台,大大拓宽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1.微信将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了教学的弹性

微信这个新型的交流方式让教学手段突破课堂,将其延伸到课外,使得教学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发布与课程相关的知识、链接、背景资料,带动大家发起讨论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提前发布课程信息,让学生点击预习、提前启动思维。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微信群获取学习内容,激趣质疑,做好上课准备。这样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对日常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2.微信的使用能有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还可以利用微信的视频、语音、群聊等功能,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相互交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微信最大的优势就是建立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师生可以在微信群讨论交流,甚至可以发动家长参与其中,集思广益,让师生充分参与讨论,共同评价作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图片+文字”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家长和老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即使家长不在学生跟前,也可以辅导孩子学习。网络交流克服了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恐惧心理。

3.利用微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

通过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家庭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给予帮助,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缺失,以便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三观”,增进师生感情。

三、微信群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

打破工作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家校之间的界线,提高家校沟通的效率,实现家校联系的互联互通和无缝对接,让家校联系更紧密。

1.传统的教学

往往忽略了家长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而微信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家长可以通过私聊或群聊的方式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及时了解。家长与家长之间可以交流,家长和不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非面对面沟通,微信的出现为三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三者通过微信平台发送互动问题,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意见,形成一种相互沟通的良性循环,这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通过微信调动学生家长参与、支持班级活动,形成持续的家校沟通的良好局面

除分享教育经验外,还可以公布学生在校表现,参加活动情况,节假日放假安排等,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校方面的诸多信息,推动家校之间信息的及时流动。比如,展示六一艺术节学生获奖后的照片,如演唱会、古诗朗诵会、班级活动、黑板报设计等,以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及学校重要动态信息的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和平台。这种移动学习终端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在教育教学中崭露头角,较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密切了家校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家校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麻辣师生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