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指导浅谈
2018-02-27徐木长
徐木长
(福建省漳浦县象洞小学,福建 漳浦)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向外延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才能感知语言的丰富感情,增强语言沉淀,提高阅读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小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让阅读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1.课文激趣
现在的小学课本,所选择的课文大部分是古今中外名家之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课文内涵,通过作者简介,原著介绍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学《古诗词三首》时,可介绍古代诗人的故事,介绍唐宋诗词名作;教学《火烧赤壁》时,可介绍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等。学生的精力是旺盛的,学生的兴趣是可塑的。在老师的不断启迪下,学生对课外阅读渐渐产生兴趣。只有更好的培养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自觉阅读,自觉找书看。
2.榜样激趣
榜样的力量是满满的正能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借榜样的力量来激励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家冰心勤奋读书的故事。她七岁就读完《三国志》,十一岁前就读完《水浒传》《聊斋志异》《儿女英雄传》等多部著作。学生懂得名人后来之所以能为人类创造出这么多这么优秀的精神食粮,与他们的博学多读是分不开的,从而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给阅读方法
提倡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该强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就要求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摆正师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目前相当一部分阅读教学,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要倡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功夫。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靠自己去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读书、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总结概括。
三、精选阅读内容
在小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更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向学生推荐的图书要优秀有益。小学生年少无知,不懂甄别,对于课外图书的选择常常只注重有趣而忽略有益。因此,教师要力争向学生推荐一些既有趣又有益的课外图书,让学生真正开卷有益。
教师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时,要注意课外阅读内容的广泛性,既要介绍文学名著,又要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普书籍,让学生从中汲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四、阅读中会思考
小学生的阅读是肤浅的,不善于深入思考,只是记忆一些有趣的事,忽略对内容的深刻体会。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掌握适合于阅读本身特点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1.体验生活
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让自己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之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经历去体验所描写的事物、从而获得自身的感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这样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通过反复朗读,让自己置身于书中所描述的环境之中,就如自己经历这寒风刺骨、雪花纷飞的夜晚,衣着单薄,赤着脚在街上走着,这样自然有一种“冷”的感觉,从而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感。
2.注意联想
阅读课文不仅要认识一个个事物,而且要由事物引发联想,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认知能力。比如:“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要让学生懂得“白银盘、青螺”是作者“遥看君山”所引起的联想。这种由写实的事物到产生联想的手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而教材中有些运用象征衬托手法,就要学生运用联想去理解。
3.学会推测
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遵循其发展规律推测其发展的一种思考形式。在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补充留白的内容,这样就加深学生对对文章的理解。
4.发展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利用课文中生动的描写以及形象的语言等,适当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产生联想,扩展思维,使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开阔思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