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下肢运动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肌肉力量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2018-02-27吴克琴艾文伟
吴克琴 艾文伟
(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江西 南昌 330006)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1〕,初期仅出现姿势异常和平衡能力下降,行走时起步困难、步幅减小、不能随意骤停;有些患者病情发展非常迅速,2~3个月就可能失去步行能力,四肢及全身僵直,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2〕。PD作为目前只能进行症状改善、无法对病因治疗的病种,虽然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不能改变PD患者的最终结局,但在通过药物缓解症状的同时开展对PD的康复训练,对于改变患者的运动能力、减少意外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PD患者走路不稳,怕摔跤,往往都是选择关节功能锻炼,研究显示〔3〕,跑步、伸展和抗阻训练(在腿部推蹬机、腿部伸展机和屈腿训练机上),可改善PD患者的步速、肌肉力量。本文比较强化下肢运动训练法和传统的步态训练法对PD患者的肌肉力量、步行能力和身体功能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①符合1997 年英国PD脑库制定的原发性PD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处于疾病稳定状态,训练前后病人抗PD用药的种类、药量、服药方法均无改变。排除标准:①原发性震颤;②继发性PD综合征及PD叠加综合征;③恶性肿瘤、 残疾及其他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④认知及精神障碍,癫痫发作等无法配合训练者。选取2013年1月至 2015年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P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传统组,强化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0~75〔平均(64.56±2.98)〕岁。传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0~74〔平均(63.51±3.03)〕岁。两组性别、年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愿参加。
1.2方法 传统组采用传统的步态运动训练法,步行时双眼直视,双上肢与下肢保持协同合调动作,同时足尖抬高,以脚先着地迈开步伐行走,并作左右和前后进退训练,反复练习。每周进行4次,每次30 min,持续3个月。强化组采用强化下肢训练方法,先在腿部推蹬机、伸展机和屈腿训练机上进行抗阻及屈伸训练热身,再在跑步机上跑步。具体做法:①伸展和抗阻训练15 min,患者在腿部推蹬机、腿部伸展机和屈腿训练机上进行抗阻及屈伸训练,每条腿分别重复进行2组练习,每组各10次;②跑步机上跑步30 min,使其运动后心率(次/min)=170-年龄〔4〕。每周4次,持续3个月。
1.3评价方法 肌肉状态测试分析仪量下肢肌肉力量:取 3 次最大力量测试的平均值, 接着进行一些实践性测试,得出可靠结果。2 次测试间至少间隔15 s〔5〕。功能性步态评价(FGA)〔6〕由10项内容组成,分别为:FGA1:水平地面步行;FGA2:改变步行速度;FGA3:步行时水平方向转头;FGA4:步行时垂直转头;FGA5:步行和转身站住;FGA6:步行时跨过障碍物;FGA7:狭窄支撑面步行;FGA8:闭眼行走;FGA9:向后退;FGA10:上下台阶。每个项目分为0~3共4个等级,满分30分,分数越高,提示平衡及步行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运动训练干预后,强化组肌肉力量明显高于传统组干预后及本组干预前(P<0.05),传统组干预前后肌肉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运动训练干预后强化组功能性步态评价结果明显优于传统组干预后及本组干预,传统组敢于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肌肉力量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功能性步态评价比较(分,
3 讨 论
在PD患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可有效延缓本病的发展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障碍,但随着长期药物治疗,药物的疗效会下降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7,8〕,而康复训练不仅没有毒副作用,且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利于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其依从性,且有研究〔9〕指出,以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为基础,增加患者肌肉运动可刺激大脑神经皮质重新建立。因此,康复训练应用于PD患者的治疗中有重大意义,是PD患者后期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措施。本研究在实施之前已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力,进行专家预调查评估和预试验,根据老年人运动量标准,心率加年龄约为170次/min,为PD患者安全运动量〔10〕,且本训练法在本院的康复治疗室中进行,康复治疗室配套的抢救设备齐全,有专业人员指导训练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安全可靠。强化下肢运动训练法操作简单、通俗易懂,患者易接受;抗阻运动时间每次为15 min,运动时间短;本研究中强化组患者运动后迈腿有力,走路平稳,身体功能更好,没有心慌、胸闷等不适现象。因此在跑步机上慢跑训练安全,并有充足的科学依据,且行之有效。本文结果说明强化下肢运动训练法可有效增加PD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步行能力,能使患者下肢大肌群交替收缩放松,对改善PD患者的震颤、步态不稳非常有益,尤其适合于年老体弱患者。
1杨智明,李煦照,卢 芳,等.帕金森病的线粒体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1):6233-5.
2张韶红,王 颖.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与护理对策〔J〕.上海护理,2010;10(5):23-7.
3候晓军,陈剑春.帕金森病的康复治疗〔N〕.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5-2(1).
4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2:50.
5Andrews AW,Thomas MW,Bohannon RW.Normative values for isomet-ric muscle force measurements obtained with hand-held dynamometers〔J〕.Phys Ther,1996;76(3): 248- 59.
6Wrisley DM,Marchetti GF,Kuharsky DK,etal.Reliability,internal consistency,and validity of data obtained with the functional gait assessment 〔J〕.Phys Ther,2004;84(10):906-18.
7吴 林,徐兴华,陈 炜,等.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313-6.
8温 群,徐仁伵.帕金森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5):1424-7.
9凌卫仙,周 俊,余蔚菲,等.帕金森患者跌倒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9):20-3.
10夏晓萍.老年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