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概念造成的“隐形”污染

2018-02-27撰文陈曦

中国新时代 2018年1期
关键词:塑令购物袋餐盒

撰文>>>本刊记者 陈曦

日前,广西外国语学院发布《关于不允许一次性餐具、餐盒进入校园的通知》。通知要求,为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卫生管理,从2017年11月1日起,学校禁止外卖及一次性饭盒、塑料打包袋进入宿舍。

2017年9月,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更以“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极大的生态破坏”将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告上法庭,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立案,目前正在举证期。

似乎,一场禁止一次性塑料餐盒的风暴即将来临。

一次性塑料餐盒惹争议

其实,一次性塑料餐盒早已有之,之所以被推到风口浪尖,主要原因是随着外卖的迅速兴起,其用量大幅增加。

2017年12月4日,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发布《2017Q3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增速虽然呈现放缓状态,但市场规模继续扩大,预计2017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线餐饮外卖用户规模预计达到3.01亿人。

外卖行业的迅速崛起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急剧增加。据第三方互联网大数据监测机构Trustdata的数据,美团外卖的日订单量大约1600万单左右。饿了么和百度外卖合并后按照市场规模日订单量大约有1600万单左右。按照每单外卖使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192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269个足球场,不到4天即可覆盖一个西湖。有环保组织计算,平均每单外卖消耗约3个餐盒(杯),每天约产生9600万个废弃餐盒(杯)。

一次性餐盒包含很多种类,主要有塑料类、纸类、淀粉类及金属铝膜类,其中塑料餐具因其价格优势仍占据市场主流。

1984年,江苏徐州第一个引进了一次性发泡聚苯乙烯(EPS)餐具生产线,该产业在我国起步。曾经,发泡餐盒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鉴于泡沫餐盒不耐高温,含有的塑化剂对人体有害,且制作过程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逐渐被淘汰。

发泡餐盒之后,又出现了塑料PP透明餐盒、植物纤维纸制餐盒、纸板餐盒等等。其中,塑料PP由于具有熔点较高、添加塑化剂可塑性强、生产简便及相对成本较低等特点,成为一次性快餐盒的主流材料。

“可降解”疑云

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商家也乐意展现自己的环保决心。所以,在市面上随处可见“可降解”塑料制品,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已经被当做是洪水猛兽。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提供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的,所提供的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应当无毒、清洁。鼓励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提供可降解的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

《管理办法》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哪种餐饮包装,但是已经表明,鼓励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那么可降解的塑料餐盒就是对环境友好的吗?事实并非如此。

一种物质能够被定性为可降解,应当在一定条件下讨论,比如时间和温度。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新报告,许多可生物降解的塑料需要在极高温条件下才能被全部分解。“许多贴上可生物降解标签的塑料制品,比如塑料包,只会在50℃以上的温度下分解,而不是海洋的温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期预警和评估部主任、首席科学家杰奎琳·麦克格莱德(Jacqueline McGlade)解释,“它们也不是质轻易漂浮的,它们会下沉,所以也因无法暴露于紫外线下而无法分解。”

大部分塑料的最终处理方式都是投入大海,而在海洋中把塑料“生物降解”,几乎是不可能测算结果的。

在陆地环境中,可降解也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可在环境中降解、绿色无害”那样。一些聚合物需要在工业堆肥中长期经过50℃以上的高温处理才会分解。“聚乙烯在土壤环境下可表现出生物递降分解的性能,即每10年降解0.1%”,因此要100年~200年才能实现所谓的降解。目前大部分模棱两可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概念是老化、裂化大块变小块。塑料高分子无机材料加入光敏剂或加入10%的淀粉时,会提前老化、裂化。实质上,这种“可降解”仅仅减少了视觉污染,在土壤里塑料的高分子材料继续存在,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生存的空间,微生物死亡对土壤而言是更加严重的破坏。

当人们看到贴着“可生物降解”标签贴的塑料产品时,会以为这些塑料相对于常规塑料对环境伤害更小,所以就不会“省着用”,这样甚至反而会导致污染增加。

无奈的“限塑令”

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消耗量大增,无疑加剧了治理“白色污染”的难度。白色污染(废塑料污染)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造成的污染。

快递与外卖两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塑料制品产量持续增加。这两个行业产生的废弃塑料难以再利用。餐具、塑料袋这些外卖垃圾上还粘连食物残渣,进入环卫系统之后,大部分直接作填埋或者焚烧处理。而快递包装上则粘着胶带,也难以回收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其实,我国早已意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限塑令”)颁布, 2008年6月1日正式执行。限塑令主要规定两点: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要求,明确普通塑料购物袋、降解塑料购物袋以及淀粉基塑料购物袋分类要求,利于消费者识别和分类回收,对食品的塑料购物袋必须标注“食品用”字样;第二,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一律不得免费提供。

“限塑令”实行已经近10年,其作用确实存在,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据中国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高达30亿个,全年使用塑料袋重量在680万吨,每年消耗的包装袋价值高达50亿元人民币,其中以塑料购物袋为主。2017年1月至5月我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3047万吨,累计增长3.8%。

如今,“限塑令”没有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而因外卖行业产生的大量一次性塑料餐盒更是让污染治理雪上加霜。

其实,就一次性食品包装而言,我国也曾经有过类似“限塑令”的政策。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经贸委发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其中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限期在2000年底前淘汰。理由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生产、使用、回收等各环节都存在严重问题。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发泡剂,有的会破坏大气臭氧层,有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高温下使用不当,塑化剂易产生有害健康的物质。

此禁令之前,1995年铁道部就要求火车餐车上出售的快餐必须使用植物纤维(或有机的环保材料)环保餐盒,而且,不达标的餐盒被禁止在火车上使用。到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6号令“到2000年12月30日禁止生产、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饮用具”,铁道部该措施才取消,并执行原国家经贸委发布6号令继续实行“禁塑”令。

奇怪的是,在被禁产禁用多年后,一次性发泡餐具被重新允许进入市场。这一反复的举动让人不解,也有专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质疑。但是结果并没有改变。

如今,虽然发泡餐盒已经渐渐退出市场,但是取而代之的塑料餐盒来势更凶猛。

一次性塑料餐盒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2017年1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商务部和邮政等部门研究在电商、快递、外卖等领域推行绿色物流、绿色包装的实施方案,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将要求电商平台、外卖平台和物流企业提供绿色消费的选择。

这一提议督促外卖平台担负起引导买家绿色消费的职责。2017年10月,饿了么发起“环保挑战赛”活动:只要用户在下单时选择“无需餐具”,当次数累计达到500万次时,饿了么就会为用户种树。11月14日,饿了么公布活动结果:从10月10日到11月10日,平台累计节约一次性餐具总数已超过680万份,参与活动人数也达到120万。按照原定每1000次=1棵树的计划,饿了么将种植6800棵树木。

然而,即使从国家层面出台上述实施方案,或者业内企业积极采取行动,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外卖平台就算设置绿色餐盒选项,也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让餐企使用及消费者买单并不容易。

概念的模糊与标准的缺失

泉州市远东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炳龙认为,在一次性食品包装领域,政府明令禁止的范畴非常模糊。材质降解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还原于自然成为有机肥料,成为真正可循环的材料。

无论是2009年的国标《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还是后来2016年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均未对是否可降解作硬性规定。

在治理食品包装污染方面,其他国家已经在标准上做出了明确规定。

欧盟将食品包装材料称为Food Connect Materials(食品接触性材料)来进行管理。1972年欧盟开始制定食品接触材料与制品的相关法律法规。欧盟对食品接触性材料的要求包括包装材料允许食用物质名单、迁移量标准、渗透量标准、成型品质量规格标准、检验和分析方法规定等。

美国制定“BPI”可追回材料的食品包装的准入标准,很明确区分植物纤维有机材料与塑料老化、裂化的降解材料性质差别,两种概念界限清晰。如果不符合标准,使用企业就需要缴纳更高的税费。

其实,中国对于食品包装安全的关注开始得并不晚。我国在1995年颁布《食品卫生法》;自2006年对食品包装产品实施强制性市场准入(QS)管理制度;2009年实施《食品安全法》,这些都为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提供了法律保护。但是,我国目前的标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苏炳龙表示:“中国的标准是可降解标准。食品包装行业的标准要清晰化,‘降解’与“可追回材料”要分开。”

降解实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塑料高分子无机材料在日常的环境中也能够提前老化、裂化,但是塑料的小分子材料会继续渗入土壤,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还会造成含有塑化剂等化学成份的食物污染。

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盒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与其他发展过快的行业一样,塑料制品行业也面临行业监管不力等问题。治理白色污染,不仅需要出台限制性法规,也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检测标准和政府对产品质量的认证及市场许可证制度。

猜你喜欢

塑令购物袋餐盒
关于我国外卖餐盒的处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限塑令”为什么变成废纸一张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限塑令实施7年名存实亡 有超市靠卖塑料袋年赚千万
老人连续使用一塑料购物袋长达34年
13号餐盒柜
巧提购物袋
疯狂购物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