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思维差异的应对策略
2018-02-26刘文飞
【摘要】思维决定着语言,语言体现着思维形式。英汉语言的大量的差异俱由思维及文化的差异所导致。通过加强文化意识,思维意识,语言意识等,分析其差异,了解其不同,就能在英汉互译中灵活运用翻译的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刘文飞,男,讲师,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号:14G412,项目名称:英汉互译中翻译思维的培养策略。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思维却在时时刻刻制约和塑造着语言。不同的语言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规则。刘宓庆(2006)在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中指出:我们从事翻译,应该培育科学的翻译思维,从事以翻译为“目标任务”的翻译对比语言学研究,也应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目前英汉翻译教学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一言以蔽之,主要存在着重语法,轻语篇;重技巧,輕实践;重表征探讨,轻实质研究;重语言,轻文化和思维。尤其是对于思维等的研究和学习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几乎可以说是达到视而不见的地步。这样的学习思路只会让学习者为了学习翻译而翻译,割裂了翻译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必然联系,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三个方面的意识。
一、文化对比研究意识
思维方式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考虑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理解思维差异的根源之所在的。陈定安(1998)曾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于其思维方式以及民众的语言表达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于翻译而言,文化差异越大,那么翻译时所要进行的调整和转化的力度就越大。
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还需了解其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哲学方面的不同应该可以被排在首位。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学说”等,这使得我们的思维倾向于整体性;西方推崇柏拉图的“主客对立”,把客观世界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人为地制造出很对种对立,再进行分析和研究,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字的不同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英语是字母文字,这使得我们倾向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习惯粗象思维。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使得中国人偏向整体和和谐;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是岛国,海洋经济的传统使得其具备了分析性思维的传统。宗教信仰也是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之一。中国本土宗教是道教,佛教也影响较大,这对于中国人的思维和语言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直接影响就是:大大丰富汉语词汇和语言。很多四字成语来自佛教,如因缘,涅槃,刹那,瑜伽,弹指,一尘不染,人间地狱,三生有幸,清规戒律等;除此之外,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在句法方面:出现倒装句,提问句和解释句;基督教对于西方的影响更为悠久和深刻,圣经的广泛传播和推广,使西方国家的民众的语言和思维都烙上了宗教的痕迹,上帝在西方无处不在,以至于不信上帝之人都无权去生或死。
二、思维对比学习意识
中英思维习惯的差异其实决定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是语言表达习惯不同的根本所在。这些差异之处往往是粗象和深层次的,已经浸入到了我们民族的血液和骨子里去了,以至于我们直接把这些思维习惯作为与我们的身躯一样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了,其作为我们的民族习性很难再作出修改和变更,因而,我们切不能因为要学习英语,就对我们的固有的思维进行摈弃和忽视,而是知己知彼,了解异同,才能事倍功半。
学习语言,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习惯。但是这一点在历来的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忽视甚至根本不提的境地,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引起学生对于语言层次的问题不甚了解,或者一知半解,只能死记硬背记下来了事,当务之急,应当在学习之初就加强思维习惯对比的学习和掌握。在很多文章中,一般可以将这些思维对比划分为以下几类:形象思维VS粗象思维;主观思维VS客观思维,静态思维vs动态思维,意合VS形合,整体性思维VS分析性思维等。只有将这些思维习惯的对比了然于心,才会在今后语言层次的学习中不会“学而不思则罔”。
三、语言对比研究意识
最为思维的载体的语言是我们可以直接接触的事物。文化的学习,思维的对比都是为语言的学习做着必要的铺垫和准备。至于语言的学习,也有必要从形式上进行对比研究,这样的学习对于更灵活地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转换起着推动作用,使语言学习者能够“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英汉语言对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业已成为了语言学习的一个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也很成熟和深入。综合而言,英汉语言的对比一般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等三大方面来进行。只有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语言对比学习,才能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表意特征,尤其在翻译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翻译的策略和技巧,应该来说,其功效必然是立竿见影,显而易见的。
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属性,两种语言的“异质”的对比和研究才是翻译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唯有从深层次弄清差异的根源之所在,翻译的教学和学习才能见效更快,进步更大。
参考文献:
[1]Ellis,J.M.Language Thinking and Logic[M].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tiy Press,1993.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3.
[4]金惠康.跨丈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