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语对比研究综述
2018-02-26王宇嫣
【摘要】本文通过构词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语义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语用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这三个方面,对英汉词语对比研究的方式方法、进展成果进行了综述。本文有利于学者更好地进行英汉词语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汉词语对比;构词;语义;语用
【Abstract】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in word-formation level, semantic level, and pragmatic level,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methods and progressiv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for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for scholars to compare English words and Chinese words better.
【Key words】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word-formation; semantics; pragmatics
【作者簡介】王宇嫣,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四学生。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它们的词语都有各自的特点。词的语法功能、语义、语用、构词都不相同。进行英汉词语对比研究,有助于发现英语、汉语词语的特点,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对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了解现有的英汉词语对比研究成果,对其突出之处加以学习,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让学者对英汉词语对比研究得更加透彻。
一、构词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
英语里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素,而汉语里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汉字。
英语是一门拼音文字,除了I这个词以外,英语单词里的字母不表达任何意义,而只是显示了读音。每个字母在初期都有它们各自的意思,比如说字母A代表人,字母Z代表路。而汉语则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的形状都代表了它们各自的意义。
词语的构成有四种理据: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文字理据。
《汉语与英语跨语言迁移的研究:元分析》一文对英语、汉语跨语言迁移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元分析,其对英语、汉语两种语言在语音意识、解码技能、词汇和形态意识四个领域的跨语言迁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上述四个领域中,两种语言都有小到中程度的转移现象。总而言之,英语和汉语有部分相同的语言特征,可以进行学习转换,双语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些语言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在《语言的借用:为什么从汉语里借来的英语单词这么少》一文中,作者(约翰逊,2013)提到,三十多年以来,英语几乎没有从汉语里借过词汇,为数不多借用的词汇也不是英语常用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进步,英语会从汉语里借用更多的词汇。
在《英汉新词语构词方式比较研究》一文中,作者(杨静,2014)将英语、汉语中新词语的构词方式进行了比较。文章“从词缀法、复合法、类比法、缩略法、和吸收外来语五种方式对英汉两种语言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和构词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了英语、汉语两种语言新词语构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认为,英语、汉语两种语言“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绝对不可能相互取代、相互兼并”。
在《英汉科技新词语构成方式的比较分析》一文中,作者(欧阳双龙,张建伟,2014)“以科技新词语的构词方式入手,对英汉科技新词语的构词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析英汉两种语言科技词语发展变化的大同小异,即有明显共性又存在差异”。文中提到,英语科技新词语的构成方式有复合法、拼缀法、词缀法、缩略法、转换法、逆生法,汉语科技新词语的构成方式有复合法、缩略法、拼缀法、借词法。研究表明,英语、汉语新科技词语的构成方式的共性源于感知的共性,异性源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二、语义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
英语和汉语表达的意思不同,也不是一一对应。尽管两个词语表达的表面意思相同,它们来自的不同文化所赋予它们的文化内涵也会不同,这时,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知道不同的文化内涵所表达的含义如何理解。
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一书中,作者(杨元刚,2005)将一些表示颜色的英汉词语进行了对比,分成了四组进行研究:词汇联想对应(词汇字面意义不同,文化语义相同,如黄色与BLUE、紫色与SCARLET)、词汇联想重合(词汇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一致,如黄色与YELLOW、红色与RED)、词汇联想碰撞(词汇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不同,如白色与WHITE、黑色与BLACK)、词汇联想空缺(词汇字面意义对应,文化语义空缺,如绿色与GREEN、棕色与BROWN)。
在《文化视阈下英汉服饰词语的语义异同》一文中,作者(董建民,2017)将英语、汉语中打上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烙印的服饰词语进行了对比。“由服饰而生发出的语言,表达形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形容服饰的字词……还有一种是以服饰用语为基体,注入其它概念或思想内容,以阐明某种道理,或凭借服饰用语加以延伸。”作者认为,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审美心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传统、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都会对服饰相关的词语产生语义影响。
在《英汉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一文中,作者马昕颖(2009)将英语、汉语中一些搭载了文化含义的词语进行了对比和翻译。有的词语在英语和汉语中表达的文化含义相同,如猫头鹰:英语的“owl”有“做夜工的人、熬夜的人”之意;而它在汉语里的别称“夜猫子”在汉语里用来比喻夜里工作、晚睡之人。有的词语在英语和汉语中表达的文化含义不同,如狗:英语里的“dog”多含褒义,指人,含亲昵之意;而汉语里赋予“狗”的内涵贬义多于褒义。为了理解和翻译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可以用直译、意译、借代、或直意译结合的方式。
三、语用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
英语和汉语的构词方法、承载含义都不相同,英汉词汇的运用方法自然也有差异。语用层面的英汉词语对比研究不在少数。
每种语言都至少有一个单词或一个词组不容易被翻译,那是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它特别的命名方式和情感环境。在汉语里,像“欢迎光临”、“举手之劳”、“审美疲劳”等词语就没有完全对应的英语表达。(米拉佐,2016)
在《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及其语用阐释》一文中,作者(岳夕茜,2010)对英语和汉语中词汇衔接的语用方法和意义,以及原词复现、同义词或近义词复现、语言的重现、上下义词复现、概括词复现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英语、汉语语篇中的词项复现衔接手段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种研究可以加强对语篇理解的能力。
在《英汉对比研究新视角:语用法的语法化》一文中,作者(黄立鹤,2012)“选取语用法的语法化研究路径,着重探讨操控两种语言语法化的共同语用规律,通过对比,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语用规律,为语法化提供必要条件”。作者对英语的介词、汉语动词向介词演变过程、英语的情态动词、汉语的情态动词进行研究。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態被视作扩展到多个语法环境的语义域。基于词的有阶分析理论,显式、隐式取向都可明确映射到子句、短语、词这三个层次上。对英语和汉语情态的实现情况按等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英语、汉语这两种语言有相似的词汇语法。(陈树坤,2017)
在《形态意识对汉英双语学习者认识单词的内在和跨语言贡献》一文中,作者提到他们调查了一种语言的形态学意识对香港粤语-英语儿童的单词阅读和词汇量的贡献,结果显示,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词汇知识和阅读能力有显著贡献。
四、结语
通过构词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语义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语用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这三个方面,对英汉词语进行对比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英语、汉语来自的地域不同、包含的文化不同、使用的方式不同,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和联系。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二者可以相互借鉴,但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通过这篇综述,我们对英汉词语对比研究的方式方法、进展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
目前,尽管英汉词语对比研究发展较好,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的研究进行得不够多。许多研究都注意到了在英汉词语对比在实践中的研究,却忽略了理论方面的研究。
2.过于注重细节方面的研究。许多研究都具体到一个词在两种语言环境中承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意义、应该如何翻译才恰当,这些细节处理得很好,但是宏观方面的视角有时会被忽略。
3.研究多注重于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很少分析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许多研究都注意了分析英语、汉语中词语的不同之处,但二者其实是有联系的,有时在研究时也会忽略这个问题,少有专门研究相同点的文章。
“如何利用形式语义学的理论和分析法来对文化语义进行切分,如何利用实证方法研究词语文化语义对语用交际失误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合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文化语义词汇教学分级大纲;如何进行中西方语言哲学思想对比,然后探究中西方语言哲学思想对不同的语言教学观的影响。”(杨元刚,2005:440)
英汉词语的对比研究取得的成绩是不菲的,但其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Chen,Shu-Kun.From explicit to implicit orientation: mapping rank scale to modal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J].Functional Linguistics, 2017.
[2]Johnson. Language borrowing:Why so little Chinese in English[J]. Economist,2013.
[3]Man Yang,North Cooc,Li Sheng. An investigation of cross-linguistic transfer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 meta-analysis[J].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17.
[4]Milazzo,Joe.10 Chinese words with no English equivalent[J].Tutorming,2016.
[5]Tong,Xiuhong,McBride,Catherine,et al.Within- and cross-language contributions of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ot word reading and vocabulary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learners[J].Reading and Writing, 2017.
[6]陈德彰.汉英对比语言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董建民.文化视阈下英汉服饰词语的语义异同[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8]黄立鹤.英汉对比研究新视角:语用法的语法化[J].外语学刊物, 2012.
[9]李甲桥.近二十年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述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3.
[10]马昕颖.英汉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1]欧阳双龙,张建伟.英汉科技新词语构成方式的比较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4.
[12]杨静.英汉新词语构词方式比较研究[J].科技资讯,2014.
[13]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14]岳夕茜.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及其语用阐释[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5]詹海玉.中国英汉习语研究二十年——文献计量视角[J].宜宾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