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时代的“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18-02-26孙伟

现代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类型内涵

孙伟

摘 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多边互动的态势,社会发展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呈多元化趋势,培养“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的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为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着重就“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的本质内涵、类型及培养路径展开分析。

关键词:“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 内涵 类型 实现路径

进入新时代,国家社会对教育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面向新时代,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这一任务显得愈发迫切与重要。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这一宏伟蓝图的全面展开,我们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与国际交流多元化、多边互动性日益增强的国际形势,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国际交流与互动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为活跃与频繁。为此,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国际视野开阔、实践能力突出、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之相关的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渐已成为目前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改革中一项的重要内容。

一、“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的本质内涵

近年来,高校外语院系规模急速扩张,各级各类高校外语院系激增,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问题的严峻性却日益凸显,那就是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绝大多数院校是简单的同类复制,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市场需求针对性和个性化专业优势。针对目前专业外语人才培养问题,鐘美荪等撰文指出: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点的大规模发展,同类专业的简单复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同类专业的同质化竞争,所培养人才缺乏特色,高端人才匮乏。[2]因此,探索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成为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其中,“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与单语种外语人才相比,由于他们掌握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外语,语言能力综合均衡发展,相关国际知识丰富,跨文化工作能力强,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多边互动国际环境的工作需求。

“复语型”人才属于服务国际交流的专业型外语人才,应该从“国际化”和“复语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就其国际化而言,着重于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要素。与此同时,也涉及人才培养内容的跨学科特色(如外语与相关国际商贸、金融、法律相结合),培养方式的国际性(如国际化合作培养)以及评估方式的多元化(如学业评估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等。就“复语型”而言,则主要指除母语之外,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的外语语种,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单一语种外语类人才不同的是,此类人才多种语言能力均衡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丰富,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较强,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对外语人才的特殊需求。另外,“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与强调母语与一门外语能力并重的“双语”人才不同。“复语型”强调的是使语言学习者掌握两门非母语的语言,且须通过系统的专业语言课程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是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与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两个及以上不同语种的听、说、读、写、译等扎实的基本功,了解相关语言对象国及其所处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国情概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具备国际政治、对外贸易、国际金融、新闻传媒、旅游会展等某一学科领域相关辅修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具有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能直接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能在外交、外贸、外宣、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应该说,这一目标定位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多语言能力、语言与专业的复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辨等可迁移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

二、“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的基本类型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多因素动态运作的过程。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所涉及的理念、途径和模式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究与摸索,在改革中创新与发展。这一课题是当前破解如何有效创新外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难题的新路径。“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理念有助于各层次外语院系形成与其他院校的错位竞争优势,立足区位优势,发挥自身办学实力,提升“复语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科学分类,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为社会培养优秀“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第一,按照办学层次划分。王雪梅认为当前的外语人才可以划分为学术型、专业型、职业型等不同类型,主要有高校教师、高级翻译等学术型人才,国际公务员、商务英语人才等专业型人才,外语导游、报关员等职业型人才。[4]这一划分基本上符合当前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和学科布局。我们在“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分类层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探索。其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相比,高职教育更为强调的是“技术专业”而非“知识专业”,所培养输送的人才更为突出实用性,更加强调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按照专业语种类型划分。长期以来,我国专业外语人才培养基本上分为通用型外语和非通用型外语两种大类。通用型外语,即英语,是我国外语教育的绝对主干部分;非通用语种是根据国际交往需要而开设的各类区域性语种教学,在当前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进程中,它们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各专业语种的特色优势构建“通用型外语(英语)+非通用型语种”和“非通用型语种+通用型外语(英语)”两种“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这两类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通用型外语(英语)专业的“复语”特色培养,注重其第二外语的小语种特色与优势;后者则力图突破传统观念中非通用型外语(小语种)的局限性,重视小语种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强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之相关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均具有各自的具体要求。

三、培养“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一)宏观政策支持力度日益加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分析人才培养的症结所在,研究人才培养是否契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之现实需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建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成为当前高校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客观有效的人才需求分析为支撑,这既有助于宏观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也有利高校教学改革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也在随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多元化对“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的需求。

(二)国内高校业已开展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可靠的经验支持

“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于1981年率先开设西英(西班牙语+英语)双语方向,2011年又启动了多语种国际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84年创办了英法(英语+法语)双语班,又在2007年开设“复语”同声传译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能用一门母语(汉语)和两门外语(英语+德/法/俄)从事口笔译的国际化人才。大连外国语大学自2004年起设立了韩日、日英、英日、德英、法英、俄英等“复语”专业方向,“复语”专业已成为该校的特色专业。此外,中国传媒大学、山西大学、宁波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国内部分高校外语院系,也陆续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双外语方向专业。这一系列的实践摸索工作为今后开展系统的“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实践经验支持。

(三)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近年来,国外学者在双语教育、三语习得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中的诸多环节有着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兴起的第三语言习得研究,运用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涉及到言语间的距离,语言的熟练度,语言的使用状况,语言环境,年龄、个人差别等各个方面。第三语言习得研究所关注的各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对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方面存在的迁移现象的探讨,对国内“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构建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四、因地制宜,灵活办学,构建“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毋庸讳言的是,当前“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国内部分高校外语专业尚未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成熟的运作机制,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也没有双外语教学可遵循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为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办学的思路,构建“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专业培养模式。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灵活机动、富有弹性的“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专业设置模式

“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的“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需求,各办学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优势与地区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特殊需要,进行灵活富有弹性的专业设置。在这方面,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非通用小语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大连外国语大学的面向东亚经济圈发展需求的英日复语人才培养模式(5年制)、我国南方某些高校面向东盟经济圈发展需求的“2+2”培养模式、我国东北地区部分高校面向北亚经济发展需要的英+俄、俄+蒙、俄+哈萨克斯坦语等模式。这些专业设置模式在学制上较为灵活,满足了“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在此,笔者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够在宏观教育政策上给予办学单位更大的灵活性,形成灵活高效、模式多元的“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机制。

(二)建设动态化、模块化的“复语型”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基本保障。“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其课程设置应具有明确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导向性。为此,需要结合不同的“复语”类型,遵循各自语种课程建设规律,分析语种间的逻辑结构,探索与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复语”知识结构、能力发展和个性成长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两个语种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基础性培养,又要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既重视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又注重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的培养。构建由语言基础与技能课程、跨文化修养课程、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和外围综合素养能力课程等四个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课程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这四个课程板块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动态推进,承担“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任务。

(三)打造“互联网+”“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辅修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5G时代呼之欲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会推动高校在课堂组织形式、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已深度介入到教育教学进程之中。“互联网+”的最大优势表现在可以通过共享最优质的在线课程,最大程度地降低边际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这对解决制约“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资源紧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起到了有效的化解作用。基于信息技术与协同理念的“智慧教学”使多元化、个性化的“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更具活力与效率,为更多学生和教师提供学习、成长和创造的空间。随着互联网在教育中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依托国内外合作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尤其是国外合作高校的教学资源,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构建新型的“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辅修平台。

(四)搭建国际化合作培养平台

培养符合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区域化合作发展需要的“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各语种语言学习、训练与实践环境。因此,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与国外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国际化师资共享、生源交流、共建课程等國际合作培养途径,通过“2+2”、“3+1”等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近第一或第二语种国家的合作院系进行系统的语言学习与实践。此外,通过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国际化工作环境的实践锻炼,从而全面提高“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五)建設国际化实习实训基地

鉴于多语种能力同步提升的复杂性和紧迫性,高规格的“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对实习实训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通过加强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职业能力。为此,开展“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高校必须结合实际条件建设高水平的校外实训基地,与相关各类资质良好的国际组织、外事机构、外资企业、国外学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参与多语种的外交外事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经贸会展活动、企业业务拓展等不同领域的见习与体验,能获得直观的语言实践锻炼,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找到自身的兴趣所在及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

进入新时代,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教育任务愈发艰巨,改革进入深水区。对于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来说,积极开展“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探索“复语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C].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2] 钟美荪、孙有中.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1):2-8.

[3]苏莹莹.“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外语教育,2017,(2):4-9

[4]王雪梅,徐璐.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9-12.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deepening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re developing in a state of multi-literal intera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pluralistic requirement of professional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A study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s is one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types, modes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professional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reform; Professional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eaching modes; realiz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类型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