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与“许”的语义关系

2018-02-26葛玲

现代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伐木同源量词

葛玲

摘 要:“所”与“许”看似是两个孤立的词,但从“所”与“许”二字的形音义源流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发现二者在先秦时期音近义通,语出同源。后来“所”假借为“”用作处所,“许”引申为听,此后二字词义各成系统,但在发展过程中“所”又对“许”的个别词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从“所”和“许”的相通词义入手,分析二字语义发展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所” “许” 词义

先秦时期,“所”与“许”最早均表示伐木声,如《诗经》中的“伐木所所”“伐木许许”。如此一来,二者在造字之初便已音义相通,语出同源。后又多次在某些义项上相承相通,其中以“所”对“许”的个别词义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为主。本文主要从早期同源关系和后期某些词义相承相通两个方面,对二者的内在语义关系进行探讨。

一、“所”“许”同源

所谓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历代对于同源字的研究,基本绕不开“音义相通”的考证。从当下二字的形音义诸方面来看,很难将二者的音义联系起来,那么,对于“所”“许同源”的说法便需考证说明。

首先从二者读音上来看:《广韵》:“所,踈举切,鱼部。”《集韵》许,“火五切,魚部。”二者韵同阴声韵鱼部。古本《诗经》曰:“伐木所所”,今本《小雅·伐木》作“伐木许许”,可见“所、许”声相近,“许”或假借为“所”。

从本义来看,《说文·斤部》:“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所”的本义为伐木声,如《诗》曰:“伐木所所”,其中“所所”作象声词,正表示伐木时发出的声音。《说文·言部》:“许,听也,从言,午声。”许慎认为“许”是形声字,以“听”释“许”,此说受到学界质疑。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就反驳了这一说法:“许君以听释许,非朝朔义也。今谓:许从午声,午即杵之象形字。字从言从午,谓舂者送杵之声也……举杵劝力有声,许字之本义也……舂者手持物而口有声,故许字从言从午。口有言而声应之,故引申义为听。”杨树达首先指出“听”实为“许”之引申义,而非本义;其次,杨认为“许”实为一个会意字,“从言,从午,会舂者送杵声,此为本义也”。

除此之外,据形索义也可印证杨说更为妥当。单从字形来看,“许”(许),字形左边为“言”(言),形似口中伸出舌头的样子;右边为“午”(午),象杵之形,“言、午”均为意符,组合起来表示“舂米时送杵呼喊以助劳”这一抽象意义。基于“许”字结构的分析,杨树达的释义不无理据性。“许”的本义当为此,即与“所”的本义“伐木声”相通。

综上可得,“所”“许”音义相通且有文献例证,基本可判定:二字均表示“伐木之声”,在先秦时期确为一组同源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调整变化以保持其生命之活力,那么,“所”“许”在后期演变中,二者的关系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二、“所”对“许”的词义影响

先秦之后,“所”“许”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或假借,或引申,彼此分化,同源关系逐渐削弱。“所”后假借为“”,用作处所,此后其词义沿此发展延伸,与本义基本无关。“许”后引申为“听”,増衍出诸多相关义项。因此,二字在语义相通上渐行渐远。发展至汉,由于先秦时二者语出同源的天然条件,以及后期意义与语法产生互动影响等原因,“所”的“处所”义、“约量”义又对“许”产生同化,二者在多个义项上仍相通。

(一)处所义

1. “所”作“处所”讲

传世文献中,西周中晚期文献《诗经·大雅》,已习见“所”字用为“处所”之“所”。春秋战国以后,该义使用更加普遍,一直沿袭至今。

(1)水火异物,各居其所,故君子观象而审辨之。(《周易》)

(2)孔穿、公孙龙相与论于平原君所,深而辩,至于藏三牙,公孙龙言藏之三牙深辩。(《吕氏春秋》)

(3)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班固《汉书》)

(4)昔有痴人,往大池所,见水底影,有真金像,谓呼“有金”,即入水中挠泥求觅,疲极不得。(伽斯那《百喻经》)

(5)及献皇后崩,上令吉卜择葬所。(李延寿《北史》)

(6)若攻城未拔,援兵复到,我则内外受敌,进退不可,虽有舟楫,何所用之?(刘昫《旧唐书》)

“所”当“处所”讲时,用法较多,可以和名(人)词、名(物)词、代词、动词、疑问词搭配,比如以上用例中的“平原君所、蛇所、其所、葬所、何所”。直到现在,“所”也固定用作“X所”讲,如“托儿所、诊所、派出所”等。

2.“许”作“处所”讲

“许”作“处所”讲要晚于“所”,始见于汉代,通行于魏晋之间,唐宋沿用,之后此义仅见于“何许”这样的固定搭配。

(7)人皆以为不治产业饶给,又不知其何许人,愈争事之。(王充《论衡》)

(8)因过诣莹,复将宾客汇聚莹许。(陈寿《三国志》)

(9)荀有宝剑,可直百万,常在母钟夫人许。(刘义庆《世说新语》)

(10)大蛇寻至蟹许,舟斗良久,蟹夹蛇头。(戴孚《广异记》)

(11)范曰:“所忧在兵食,而大司农印在吾许。”(苏轼《东坡文集》)

从作“处所”义的用法上来看,“许”主要用作“名(人)词+许”,表示“某人的府邸处”,这一用法仅在《世说新语》中就有8处。常见的另一用法是“何许”,即疑问代词“何+许”固定搭配,表示“哪里、哪个地方”,这一用法至今沿用,“何许人也”依旧为人所熟。而“名(物)+许”这一用法较少见,在《世说新语》中仅“名胜许”一例。原因在于“许”与名(物)词搭配多用作比拟式,表示事物的形状大小等特征的约略估计,作“……一样的,……一般的”义讲,例如:

(12)郑君言,先酿好云液,勿压漉,因以桂附子、甘草五六种末合丸之,曝干,以一丸如鸡子许,投一斗水中,立成美酒。(葛洪《抱朴子》)

(13)两耳及鼻孔中,皆有黄金如枣许大,此则骸骨有假物而不朽之效也。(陈寿《三国志》)

(14)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实叉难陀译《地藏本愿》)

(15)然虽未见,且不参差一丝发许,诸仁者亦未尝违背一丝发许。(释普济《五灯会元》)

通过以上例句可知,与“许”搭配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很直观的空间特征,“许”置于其后,是为了指示其性状,表示“如……的样子或大小”。例如在例(13)中,“枣许”就是为了粗略表示黄金的大小,这样的用法就已经超出了“处所”的空间范畴,而要归于下一节提到的约量范畴。所以,“许”与名(物)词搭配使用极少。而且,动词与“许”搭配使用,这一用法是不存在的。

如此来看,“所”假借为“”,便已当“处所”讲,此义使用时间要早于“许”,并且在用法上要多于“许”,“许”只是沿用了“所”作处所时与“名(人)词、名(物)词、疑问代词”搭配这三种用法而已。

(二)约量义

1.“所”作“约量”讲

经语料库查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所”就可作量词,常与数词组合成数量词,用来作处所或建筑类事物的量词。发展至汉,“所”由作量词引申出约量助词性质,置于数量词后,表示数量的约略估计。如:

(16)五年四月,彗星出西北,赤黄色,长八尺所,后数日长丈余,东北指,在参分。(班固《汉书》)

(17)《江表传》曰:“历阳县有石山临水,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骈罗,穿中色黄赤,不与本体相似,俗相传谓之石印。”(陈寿《三国志》)

(18)行二十里所,博士夺澄马,澄问:“何故相迎,今复无礼?”(戴孚《广异记》)

以上例句中,“所”皆与数量词搭配,其量词功能已被前面的量词取缔,而用来表示前面数量的约略估计,产生了约量助词性质。

2.“许”作“约量”讲

“许”也可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其“约量义”始见于汉代,但用例较少,直到魏晋六朝时期开始多见,甚至到后来在此义上基本取代了“所”。

(19)初,孝武在洛,于华林园戏射,以银酒卮容二升許,悬于百步外,命善射者十余人共射,中者即以赐之。(李延寿《北史》)

(20)峻与胤至石头,因饯之,领从者百许人入据营。(陈寿《三国志》)

(21)进军顿西昌,有龙见于水滨,高五丈许,五采鲜耀,军民观者数万人。(姚思廉《陈书》)

“许”的“约量”义的一般用法如“所”,都是缀在数量词语后面,如“二升许”“五丈许”。但在实际运用中,“许”比“所”更加灵活和多样,表现在:

第一,数词+“许”

“许”本身不像“所”可作量词,与数词直接搭配,如“百许”。但是,“所”作量词,与数词连用时,容易出现分歧。如“百所”,说不清楚是表示数量还是约量。所以“所”作量词很少与数词连用。因此,在文献中可以看到“数词+许”的形式,而数词仅限于百、千、万等。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第二,量词+“许”

同样因为“许”本身不作量词,所以可与“丈、升、里”等量词直接搭配,如“丈许、里许”等。值得注意的是,“量词+许”在前面实际上是省略了数词“一”,所以这种形式实为“数量词+许”的特殊式。“所”的此类形式 仅见有“里所”,而“里所”本身还有“里面”的意思。

第三,时间名词+“许”

除以上两种情况之外,“许”还有时间约量的表达式,如“须臾许”“半日许”等。例如《蜀都赋》:“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许,隆隆如雷声,爓出通天,光辉十里,以筩盛之,接其光而无炭也。”再如《云笈七签》:“须臾厨膳至,饮宴半日许,夫人语明生曰:‘吾不复得停,汝随此君去,勿忧念也。”皆此例。“许”用作时间约量表达式,始见于魏晋六朝时期,一直沿用到民初。而该义项在字典中缺失,当补。

第四,名物词+“许”

“名物词+许”可以表示事物性状的约略估计,这是“所”所没有的。关于这一点在上一小节“处所义”中已经具体说明,此处便不赘述了,另外,该义项也当补于各字典中。

三、其他相近的义项

“所”和“许”,除了在“处所”义与“约量”义上有明显的内在语义联系之外,还有四个义项虽存细微差异,但为二者所共有。

(一)同作形容词,当“很多”讲

“所”“许”均由约量助词性质引申出“很多”义,可作形容词。

(22)收拾得所事儿温柔,妆点得诸余里 。(《南吕·一枝花·杂情》)

(23)因我医卜、地理,所事皆知,又改我表字伯粹做“百杂碎”。(汤显祖《牡丹亭》)

“所事”在这里表示很多事情,“所”作很多讲。

(24)李亦有归志,承命拜辞而出。上马,仆人觉李子有腥臊气异常。遂归宅,问:“何处,许日不见?”(谷神子《博异志·李黄》)

(25)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蒲松龄 《聊斋志异·瞳人语》)

“许日”“许时”即“多日”“多时”,“许”犹云“许多”。另外,词义在各字典中缺失,当补。

(二)同作代词

1.均可作指示代词

“所”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如《吕氏春秋·审应》:“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所”在该句中作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内容,相当于“这”。

“许”犹云“如此”“这般”,也可作指示代词。如《全宋词》中:“青天许大,多少好风光,一岁去,一春来,只恁空撩乱。”类似的还有“许少、许高、许急、许清凉……”等。“许”一般放在形容词前面,作“如此、这般”讲,指示性状、程度等。其习见者还有:“如许、尔许、宁许、许来”等。

2.均可表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26)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幾岁。颜师古注:“因何病而崩。”(班固《汉书·武五子传》)

(27)危须王何故不到?腹久等所缘逃亡?(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28)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所缘”即“何缘故”。“为许”即“为何”,“许”在此相当于“何、什么”。

(三)同作能愿动词,当“可以”讲

1.“所”作“可以”讲

(29)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墨子《墨子·法仪》)

(30)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所,犹可也。”“所”可当“方法”讲,引申作“可以”,表示“能够……”,作能愿动词。或者看作结构助词,与动词搭配构成名词性词语,如《周易》:“马,人所乘,人白则马亦白矣。”

2.“许”作”能够”讲

如苏轼的《东坡文集》中:“行吟未许穷骚雅,坐啸犹能出教条。”“许”与“能”相对,词义相通,均表示能够,“未许”即“未能”。

(四)同作语助

“所”“许”皆可作语气词。

1.“所”作语气词

“所”多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例如《仪礼·燕礼》:“君无所辱赐于使臣,臣敢辞。”《左传·成公二年》:“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皆此例也。”“所”在句中作语助,无实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2.“许”作语气词

多用在词尾,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常见于诗词中。

(31)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全唐诗》)

(32)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乐府诗集》)

(33)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终始。(《全宋词》)

(34)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忽桶底脱,众皆失声,曰:“可惜许!”(释普济《五灯会元》)

在“奈何许”“奈许”“可惜许”“可怜许”等中,凡此“许”字皆不为实义,作语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所”“许”最初同源,后“所”的“处所”义、“约量”义对“许”产生了同化,并且二者在四个义项上相通,由此可见二者语义关系密切。究其原因在于:

1.先天条件——二者同源

上文已经考证,“所”与“许”音义相近,是一组同源词。二者有“音近代替”的先天条件,它们在本义上同属一个范畴——作象声词,表示“伐木之声”,在词义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感染生义”,也为之后其他义项的相通生成奠定了词义基础。就“约量”义而言,“所”本身就可以当量词讲,而在“许”的词义系统中,并不具备产生约量助词性质的词义基础,那么词义的产生无疑受到语出同源的“所”的影响。

2.后期发展——意义与语法的互动

仅从“处所”义、“约量”义便可看出,二者不是简单的音、义层面上的替代,也有语法分布范围和句法功能上的替代,产生意义与句法的互动,这便促成了二者在后期发展中词义的多次相通。例如,当表示“数量的约略估计”时,“所”凭借先天优势产生约量助词性质,并且“数量词+所”是约量式表达的源形式。“许”虽缺乏词义基础,但“所”“许”音近,为其提供了形式上的条件,“数量词+许”的用法也是源于“数量词+所”的形式。在长期的语法影响下,“许”的“约量”义便固定下来,成为常用义,“许”又由于本身不作量词,局限较少,而产生了灵活多样的其他用法。

对于汉字间的语义关系探析,要从各自形音义的源流演变、实际发展等诸多方面来考证,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之后,建构起多个关系网,探究汉字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冯赫.处所词“所”与“许”的关系[J].中国语文,2013,(6).

[3]冯赫.“(如)X许”比拟式与“许”的助词化[J].语言科学,2013,(4).

[4]冯赫.“X所/许”式表量词探源[J].语言研究,2014,(1).

Abstract: Although“Suo(所)”and“Xu(许)”seem to be two isolated words,study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Suo(所)”and“Xu(许)”,they are found to have been synonymous in the pre-Qin period,similar in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Later, the“Sou”was used as“Chu()”,as a place;“Xu(许)”was extended to listen, and since then the two words have become two systems, bu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the “Suo(所)”ha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meanings of“Xu(许)”.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uo(所)”and“Xu(许)”and then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the semantic development of the two words.

Key words: “Suo(所)”;“Xu(许)”;word meaning

猜你喜欢

伐木同源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焚诗记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跟踪导练(三)等
量词歌
伐木累
同源异义形容词辨析
同源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