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图形教学中数学活动的有效设计

2018-02-26王菁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数学活动

摘 要:图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直观想象的重要载体,即使简单的教学内容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蕴。我们可以从寻找教学起点开始,确定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由此设计能渗透图形知识育人价值的活动,丰富学生平面图形的表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学的思维方法,感受研究数学图形的一些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活动;活动经验;数学表象;教学起点

作者简介:王菁,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沙头中心小学教师。(江苏 扬州 2250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4-0028-04

图形的认识在教材中一般分为两段安排教学,第一学段是直观认识和图形的要素认识,第二学段是图形的特征认识。图形的直观认识是图形特征认识的重要基础,如何发挥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价值,下文就《认识图形(二)》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思考。

一、寻找起点——学生已经知道什么

1. 分析教材,确定认知起点。本节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按“从体到面”的思路进行编排,通过观察立体图形上的面去直观认识平面图形,再通过操作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而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幼儿图形认知方面数學认知的目标3中特别指出:“学前龄儿童应当能感知物体的形状结构,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活动,这为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学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认识平面图形,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立体图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物体表面形状的感性认识,对平面图形的特点已有了零散的个人经验。

2. 制订问卷,确定现实起点。学生的个人经验究竟已经达到怎样的水平,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问卷并进行调研。

调研方式:将问卷发给年级组教师,要求读题两遍,不作任何解释,填好后收回。

调研对象: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

调研人数:一班33人,二班34人,三班33人, 共100人

分析:本次调研数据(如表1)显示,即使是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有初步的感知,并能正确识别常见的平面图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名称的混淆、不容易区分长和宽比较接近的长方形,用球和圆描述物体的形状时是混乱的。

3. 教后访谈,寻求教学的度。在执教本节课后,对班上10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为:出现四种图形,要求学生辨认出是什么图形,并说出这样想的道理,10名学生均能正确辨认图形。在说辨别的理由时,学生表述方法不一,如正方形的辨认,学生的表述有:方方的、正正的就是正方形,横着、竖着是一样长的,如果它是长方形,横着就要再长一些了……还有两个孩子沉默,不知道怎么说。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部分孩子已经形成正方形的表象,部分孩子还停留在操作阶段的经验认识上,缺乏对图形认识的理性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图形”,也就是学生能根据已有感性认识和实践中的经验识别图形。在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知道图形的名称,作为知识技能的目标学生并不难达到,但蕴藏在过程中的目标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行动策略——在活动中渗透知识的育人价值

板块一:在分类、验证中初识图形

1. 谈话引入。

师:老师邀请了一位小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出示胡巴图片)可是胡巴今天很不开心,因为他的《数学笔记》不见了,胡巴十分着急,他转来转去,这时,发现地上有一些奇怪的脚印(出示下图)。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

2. 学生分类,并说出名称。(两次试教,学生均是按图形的名称正确分类)

师:你们知道这些脚印分别是哪个立体图形留下来的?

(学生猜想)

师:要知道想的对不对,还得要验证呀。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图形从学具上放在证据单上?

(学生操作,验证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上可以印下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展示证据单,说说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印下来的。

师(追问):用球能印出一个圆吗?

生1:能,因为按着球的边上圆的地方画。

生2:不能,因为他只能在纸上印出一个点。

师:我们来摸一摸球,摸到平平的面了吗?

生3:是弯弯的面,圆滚滚的。

师:将球按在纸上,能印出圆吗?

生3:不能,球是圆滚滚的,不是平平的面。

师:是呀,球是一个立体图形,上面没有平平的面,圆是从平平的面上画下来的。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认识图形的名称,按照教材的程序设计图形的认识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教师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让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分类后再用直观材料进行验证,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其次,创设了帮助胡巴找笔记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作为一个角色参与到问题解决中。用印图形、描图形、摸图形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面在体上,面与厚度、颜色无关,球与圆的不同,通过猜想,验证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

板块二:在比较、操作中感悟特征

1. 找出图形的相同点。

师:观察我们分出来的图形(黑板上是学生分出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师和学生逐一研究),这些图形形状不同、大小不同、位置不同、颜色不同,但都是长方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它们的横竖不一样长,会长一点点。

生2:如果横竖一样长就是正方形了。

生3:它们都是长长的,上下一样,左右一样。

师:小朋友们说的有道理,尽管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但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都是长方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寻找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的共同点、不同大小圆的共同点,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三角形的共同点。

2. 找出站错队的图形。

师:图形们要排队做操了,有几个图形排错队了,你能将它们找出来吗?

【设计意图】根据前测中的问题,将第二组图形中的长方体换成圆柱,问题更有针对性,学生能看到立体图形与其他图形比是不一样的。

3. 围一围图形。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图形,如果要在钉子板上围出它们,你会吗?我们来试试吧。围一个长方形,再围一个正方形,同桌的小伙伴看一下围的对不对。

师:仔细观察围出的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能将长方形拉一拉,变成正方形吗?(师引导)我们可以借助于钉子来数一数,格子数一样就是一样长。(带领学生数一数)你们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圆吗?

生1:不能。因为上面都是直直的线,而圆是弯的。

生2:可以呢。(学生将橡皮筋放到钉子板上,并不勾住钉子,可以看到一个非正圆,其他小朋友都笑了)

师(引导):小朋友们说的都有道理,要围出一个今天认识的圆,确实有点难。我们来看看吧。(课件逐步出示下图)是圆吗?(再出现)是圆吗?(学生感觉到越来越像圆了)勾住的钉子数在增加,图形边数的不断增加,这个图形也越来越像圆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种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对比,利于学生寻找事物的异同、发现其本质与特性。教学中将同一种图形进行比较,寻求它们的相同点,感悟图形的本质特征;将长方形与正方形进行对比、分析、转化,感悟图形的联系;在尝试、想象中,将圆与多边形比较,感受圆是用曲线围成的图形,同时感悟极限思想。

板块三:在猜想、验证中提升思维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长方形和长方体是好朋友,从一个长方体上最多能印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

生1:4个。

生2:6个。

生3:3个。(说3个的孩子只有两三个,认为是4个的孩子偏多)

师:要知道是不是这么多,我们可以用一个长方体做一做、比一比。老师做了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微视频展示拓下6个面的过程)

生4:是3种。(当放到6个面剪下来,两个一叠的时候,有学生惊叹)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这是老师用一个长方体做实验得到的,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可以画出3种呢?小朋友们可以下课试一试。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该思想作过清晰的阐述“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利用已有经验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为有效指导学生的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猜想,再用微视频的方式示范研究方法和验证猜想,让学生既能掌握具体操作的方法,也能感悟到思考的方法。

三、教后思考——学生需要获得什么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追求显性的结果知识,还需关注其中存在着的大量的过程知识,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想、交流等数学经验构建的知识,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控、调节为主的元认知策略知识,在一次次获得中积淀、凝结、内化的知识。关注过程性知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 丰富平面图形的表象。表象,是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图形的认识中,教师往往以为学生能辨认图形就够了,忽略了表象的建立。而重视表象的建立,则为学生后续研究图形的特征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木、钉子板、印泥等材料,设计分一分、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活动,感受到面在体上,每个平面图形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形成关于这些平面图形清晰、深刻的表象。

2.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活动,应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激发探索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围绕概念的本质,蕴含数学的思考。教学中可以用对比、分类、想象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面与体的关系,感悟图形的特征、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在充分直观感觉的基础上,构建对图形特征的数学理解,便于学生在后续研究图形的特征时能顺利、准确地提取经验,发挥经验的作用。宽厚的数学经验的积累是“长程”的,可能这节课中不能显现其价值,但它会隐藏在学生的认知中,影响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3. 提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尽管一年级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操作,但在這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入,如“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将长方形拉一拉,变成正方形吗?讲讲道理”“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问题在活动前或活动后,引导学生想象、猜想或反思,将学生的操作赋予数学的意义,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认识图形的教学看似简单,实际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蕴。作为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通过它感受面与体的关系,从数学教育的角度出发,则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平面图形的表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学的思维方法,感受研究图形的一些方法。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数学活动
借助实践活动,积累应用经验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运用多元智能实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