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典名著教学策略

2018-02-26方金辉

新教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监生标志性

方金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不少古典名著中的名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古典名著的教学价值,从名著中汲取丰富的养分,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谈谈古典名著的教学思路与策略。

一、放大表格梳理,感知故事构思的巧妙

古典名著的题目虽短小精悍却内涵十足。教学时,可以采用“放大法”,由题入手,借助表格,“放大”其内涵,提取其精髓,感知文章的巧妙构思与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培养学生读题知意、读题寻脉、读题学写的语文素养。

1. 依托文题,概括课文大意。本课题目为《临死前的严监生》,经过“放大”,可以得到多个词语、词组及相关信息。如“临死前”,指人临近死亡时的情形,提示了故事背景;“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学生初读题目后,先引导分解“拆词”,再借助拆解出来的词语或词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监生”在读音上的易错点及时正音,并利用文中注释理解词义。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秀才、举人等古代读书人称谓相关知识,并借机介绍人物、背景,让学生感受严监生的富有,为感受他的吝啬做好铺垫。

2. 借助表格,梳理文章脉络。学生默读全文后,让其借助从题目中解析出来的信息,依托表格,厘清文中人物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表现,借此进一步细化、梳理出文章的脉络(见下表)。之后,让学生借助表格,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三度重复”构思的巧妙。最后,引导回顾题目,文题对照,进一步感受题目和文本相映的妙处。简单的环节,不简单的构思,处处勾连后面的学习。

二、透视经典动作,品味细节描写的绝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名著,虽只是节选片段,但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临死前的严监生》中严监生的“两个指头”“三次摇头”,是“吝啬”的代名词,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性细节。教学中,要透视这一经典动作,通过对比、想象品读,在感受吝啬鬼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感受细节描写的绝妙。

1. 对比品读,关注典型动作。为了塑造吝啬鬼严监生这一形象,《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刻画了两个经典动作:摇头、伸着两个指头。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分别找出三个描写严监生“摇头”的句子:①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③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再自由朗读对比三次摇头的不同之处,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体会严监生由失望到绝望的过程;最后再次读这三个句子,进一步感受这三处“摇头”描写的妙处。除了“摇头”,那两个高高举着的手指,也是反复和渐变融合的标志性动作。教学中,可由教到扶,在对这些标志性动作的分析、对比和解构中,让人物形象逐渐丰满、立体。

2. 想象还原,推想人物内心。对比品读是基础,想象还原才能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要基于标志性动作的感知,展开想象,还原即将断气的严监生仍然记挂着两茎灯草的心理状态。可在内容梳理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严监生反应”,即在解读面对两个侄子、奶妈和赵氏猜测他“伸着两个手指”含义的句子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严监生听到他们的猜测后,心里会怎么想?”进一步发挥想象,还原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所思所想。一个临死的有钱人,没有留恋生命,没有牵挂亲人,而为两茎灯草耿耿于怀,在对比解读中,在还原心理时,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三、聚焦关键词句,领悟文本语言的精妙

古典名著语言典范、隽永,摇曳多姿。教学时,要在语言文字上走几个来回,既要领学生搭着语言的台阶,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鲜活的形象;又要回归整体,思考作者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深入咀嚼关键词句,从中领悟经典语言的魅力;同時,着眼于用,用经典的语言记录生活,提升古典名著的“语用”价值。

1. 回归整体,品味精妙语言。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在感知人物形象后,要回归整体,回到语言本身,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可聚焦“三次摇头”,进行对比品读,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背后的意味。先朗读三次摇头的句子,在纵向对比中体会垂死的严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再出示课文三次摇头的原句和改写后的句子:①他摇了摇头。②他又摇了摇头。③他还是摇了摇头。通过原句与改写句子的横向对比,咀嚼品味,体会严监生“两三摇”时的“不被理解的痛苦”“又狠狠摇”时的“愤怒和急躁”“把眼闭着摇”时的“绝望”,由此“读懂一个词,读活一个人”。最后,回到文中,自主寻找、交流类似的重点词,进一步感悟古典名著语言的丰厚意蕴。

2. 迁移运用,学习表达方法。在学生反复直面“三次摇头”“两个指头”镜头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发现文章的写作秘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三次猜测都不对,严监生一直伸着两个指头,“三次重复”成了他的标志性动作。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总结写法:用重复动作的写法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在相声里叫“三番四抖”,在写作中叫“三度重复”。“生活中,老师、亲人、朋友、同学,谁也有习惯性或标志性动作?”学生脑洞大开,滔滔不绝。此时,可由说到写,引导学生运用“三度重复”的表达方法练习写片段。当学生有困难时,还可出示“奶奶年纪大了,经常犯糊涂。有一次,她手里拿着老花镜,嘴里却唠叨着:‘我的老花镜呢?瞧!今天奶奶又找不到她的老花镜了……”的情境,为他们搭设习作脚手架。这样,让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的体味之中,在理解、实践、创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了古典名著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监生标志性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伊朗遭“标志性攻击”震动中东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奥运举办城市及其标志性建筑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