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化教学
2018-02-26范乾生
范乾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同一个班级不同潜质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中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学困生吃得了?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评价策略,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学生认识基础的差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有一定差异。教师要承认个体存在差异这个事实,深入了解、分析、研究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和规律,关注学生认识基础上的差异,再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设计出具有明确要求和梯度的发展目标,制訂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措施。
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发现学生存在着这样的认知差异:有的学生停留在直观的认知阶段,需要借助小棒、手指、图形等直观材料才能完成对数的认知;有的学生利用数的分与合或通过观察直接抽象出数字;有的学生可以2根、2根地数数,再利用数的合成进行认知。据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开展操作实践活动,再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展示抽象性数学认知方式,让学困生模仿表达。这样便使得不善于抽象性思维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而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强项也有了表现的空间。
二、认可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不同思维方式的功能,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从思维方向上看,有的习惯从已知条件通过推理判断一步步指向未知;有的乐于运用综合法反其道而行;有的则综合两种思维方式的优点,通过分析中间问题获得问题的解决。从思维的特色看,有的则喜欢开展抽象思维,有的则喜欢运用直观思维。基于这个事实,教师应积极拓宽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认可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在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展开主体学习的基础上,吸收他人思维方式的优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买文具”一课中,笔者设计了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进行购买活动。(1)顾客:“我先付计算器的钱66元,再付钢笔的钱6元。”老板:“你一共付我多少钱呢?怎么算?”顾客:“一共付66+6=72元。”(2)顾客:“我先付钢笔的钱6元,再付计算器的钱66元,我一共付72元。”(3)顾客:“我一次性付72元。”当学生展示完自己的付钱方法后,笔者及时予以评价,学生在观看和倾听他人付钱方法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样的教学,教师认可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肯定他们合理的思维成分,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表现和渴求成功的欲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情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尊重方法选择的差异,激活学生思维的可塑性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为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而引起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不断寻求最佳途径的、曲折的探索过程。学生个体的方法是制订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给予其表现个性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开发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积极地挑战自己,锻炼自己思维的敏锐性,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自觉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商店从工厂批发了80台录音机,每台140元,卖出70台录音机后开始降价销售(原售价160元,现价138元),如果这批录音机全部售出,你认为商店老板是赚钱还是赔本?”笔者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汇报解法。方法1:算出70台的总售价加上10台的总售价,再与进货总价比较(或相减);方法2:算出80台总售价,再与进货的总价比较;方法3:将与进价相比70台多卖的钱数和10台少卖的钱数相减。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解题方法后,利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多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学生体验到受尊重的满足感,体会到自己方法的意义,强化了学习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形成个性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培养了学生主体内在的学习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和可塑性。
四、开展差异评价,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习方向
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以激励为主,从不同角度切入,采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评价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和谐的、融洽的学习氛围。切不可用单一的语言模式去评价学生。
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学生课堂发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尽量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说得真好”“你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能想出来”等,杜绝用挖苦和讽刺的语言打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评价。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的听课效率低时,巧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调节气氛,能迅速扭转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数的读写“人口普查”一课时,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情况:“6008000这个数读作什么?”有一位学生读作“六千零八”,引发其他学生的议论,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马上辩解:“老师讲课的时候,不是说中间有几个零只读一个,末尾的零不读吗?”此时笔者笑着对他说:“如果你借我六百万八千元,还钱的时候,我还给你六千零八元,你愿意吗?”此时,这位学生自己也笑了。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激励、幽默、委婉的语言去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明确努力方向,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现状,尊重他们在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个性化选择,实施个性化评价,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促进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水南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