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群众力量 保护和传承非遗
2018-02-26苏凤玲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最主要的力量乃来自于群众的自觉自愿。因此,非遗工作者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要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引导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需求联系起来,服务群众,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更好地保护和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关键词]群众;保护;传承;非遗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存在,再加上相关的史料来延续其生命,而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以非物质形态存在,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很多地方都已经意识到非遗保护要与群众需求联系起来,才能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高要非遗保护中心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群众力量保护和传承非遗。一路走来,如何依靠群众,发挥群众力量保护和传承非遗,笔者有很深的体会。
一、付之真情,引导群众
高要古为百越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2006年高要开展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的搜集工作开始,非遗保护工作整整走过十二个年头。身为基层非遗工作者,笔者深知开展非遗工作依靠群众的重要性,于是动之真情,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非遗保护。
(一)尊重群众,取得群众的信任
资料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群众。尊重群众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才能更好开展非遗工作。在一个平等的对话空间里,当他们得知那些与之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东西就是非遗,就是他们的精神脉搏,是他们的荣光时,一种深深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因为群众的信任,非遗普查中,我们收集到非遗线索116条,确定重点项目24项;每个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如:非遗项目“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笔者在调查时,看到当地群众编织花席手法的娴熟和创新技艺的高超,由衷赞叹起来,佩服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笔者对花席编织很是熟悉,也跟着他们编织起来。尊重手艺人,能得到对方的尊重,易于沟通。很快,群众在非遗工作者的引导下逐渐了解非遗,并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功搜集到花席编织技艺完整的资料。2009年“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率先列入广东省级非遗名录,实现了高要辖区省级非遗名录零的突破。
(二)耐心互动,适时点拨
非遗下乡采访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群众有料“吐”不出的状况,我们要耐心引导,让他们觉得如话家常,唤醒他们心中的非遗线索材料,这一唤醒至关重要,一经点拨,他们会恍然大悟,各种非遗线索如数家珍。如,调查非遗项目“高要春社”时,都权村的梁叔在讲拜祭时,讲到拜祭树神契树神,笔者敏感地意识到涉及到另一风俗。经点拨,梁叔细细道来。又如,搜集非遗项目“新桥洋篮编制技艺”的资料时,笔者曾在新桥从事教育十五个年头,加上自幼會编织洋篮,所以笔者与当地群众有着共同的话题,交谈甚欢,笔者告诉当地群众编织洋篮这一世代相传的手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其它的手工技艺、民俗风情等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另外,慢慢渗透一些非遗知识,渐渐地,村民能触类旁通,向我们提供了新桥镇还有“制秤”、“放炮”、“巡游”等线索,惊喜连连。
非遗工作者要付出自己的真心真情,只有动之以情,引导群众,才能顺利开展非遗工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路走来,笔者欣喜发现,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昔日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今天的主动参与,非遗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二、尊重风情,理解群众
非遗工作者在下乡挖掘搜集资料,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尊重民俗风情,理解群众,是能否搜集到宝贵资料的关键。“各处乡村各处例”,每个地方有各自的民俗风情,是一种信仰,不可亵渎。这些独一无二的风俗,往往正是我们所要挖掘的宝贵的非遗资料,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群众。
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尊重群众的表现。在采访过程中,要礼貌待人,微笑诚恳询问,即使遇到一些不是很理解非遗工作的群众,我们也不能埋怨,应该耐心解释,利用成果告诉他们非遗工作的成绩与意义。比如,笔者在搜集“高要春社”社稷坛资料时,遇到一些老人爱理不理甚至有点防范或敌视的态度,他们担心是否会破坏他们的社稷坛。对于这些有经历的一代老人,有这种情绪我们要理解,站在他们的立场,有这种担心是情有可原的。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好好跟他们解释,群众是会理解的。又如一些婚嫁习俗,拜龙舟习俗,有的要女性或几岁回避的,工作人员要尊重他们的风俗,该回避的主动回避,这样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因为相互尊重,我们每次下乡进行非遗工作调查,跟踪的每一村每一户,都会得到他们的热情招待与配合支持。
当然,在下乡前期,利用文化站以及村委的力量,了解当地的民俗村风,对非遗工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高要春社”的资料搜集,我们首先发放社日活动调查表,各村社稷坛登记表等信息的摸底,发挥群众的力量。接着,我们再深入各村调查、采录、搜集资料,2013年,“高要春社”成功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全区群众都异常兴奋。我们也藉此机会,向群众宣传非遗知识,让群众意识到非遗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我们非遗工作者给予肯定,并积极配合我们非遗的工作。
三、利用乡情,贴近群众
在开展非遗工作中,一句乡音,一些熟知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拉近与当地群众的距离。笔者是地道的高要本土人,说一口地道的高要话,熟知高要各地的乡土人情。利用这一优势,能很好地发挥当地群众的作用。下乡调查时,村民听到笔者的口音,总是亲切地问笔者是高要哪里人,很快彼此熟络起来。笔者所询问的东西,他们都很乐意告知,还担心自己说得不全面,热情帮笔者联系知情者,主动带笔者去搜集更多的资料。此后这些朴实的农民群众就成为非遗工作的密切联系人。有什么疑问,他们会向笔者了解,有什么线索,他们会第一时间告知笔者。记得在调查项目“新桥洪圣大王宝诞”时,被采访人坤叔得知笔者在新桥工作过15年,彼此亲近了很多,采访中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调查活道镇的“姚村放炮”,制作花炮的传承人姚叔,得知我是活道媳妇,也是乐呵呵地把制作过程等告知笔者,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打电话来告知他正准备亲自做添丁炮,让我们去他家拍摄。再如下乡搜集“加冠命字”、“高要春社”、“龙舟习俗”等资料时,当地受访群众的热情以及对笔者所做工作的理解令笔者动容。无论何时找他们帮忙,他们总是义不容辞的。
同村民打交道,切忌高高在上,要有健康阳光的外貌,一片诚恳的态度,一点乡情,仔细倾听,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得到乡民的信任与支持。真情流露乡音乡情,坦然交谈,回报你的将是村民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發挥才情,服务群众
非遗工作者要不断充实知识,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才情,服务群众。才干才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靠积累。
(一)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丰富知识
非遗工作者,一举手一投足都影响着群众,你有才情,他们报以羡慕佩服,乐于支持。“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才情自显,故要不断增加知识量。如,在采访过程中,总有一些群众好奇围着笔者问点什么,看着笔者写满文字的笔记,他们会由衷赞叹笔者字写得好漂亮!得知笔者要经常下乡,走遍乡间,会心疼笔者工作的辛苦!笔者感动于他们对非遗工作者的理解,对非遗的支持。为了更好地开展非遗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非遗工作者还要认真研究业务知识,多参加非遗培训班,不断增值,提高业务水平。
(二)开展多彩的非遗活动,展示非遗魅力
非遗中心要多开展多彩的贴近群众的非遗活动,让群众感受非遗的魅力,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服务群众。我们高要非遗中心结合高要区内非遗项目,经常到各镇(社区、村、校园)开展非遗活动。
1、举办非遗讲座、非遗图片巡回展览,并结合各镇的非遗,进行一些与民同乐的活动,让群众在活动中认识非遗,保护非遗;
2、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讲堂”等活动,让学生在与非遗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3、出版非遗项目书刊,送到群众手上。如,根据本土非遗项目,编辑出版《高要春社图片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专刊》、《金利龙舟习俗》等图文并茂的非遗项目书刊送到群众手上;
4、根据非遗项目编导节目,参与下乡演出,多种渠道让群众了解非遗。如创作粤曲《金利赛龙舟》、舞蹈《编花帽》、歌曲《河台开耕喜洋洋》,非遗工作者的才情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好服务群众。
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人是主体,走群众路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败的关键。非遗工作者要到群众中去,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依靠群众保护和传承非遗。高要现有省级非遗名录4项,市级名录9项,区级名录15项,非遗工作取得这样的成绩,与高要非遗保护中心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张璟璟.非遗 生命源于群众. 镇海新闻网,2012-8-22;
[2]周洪双.非遗传承 路在何方? 光明日报,2015-12-14;
[3]赵洛营.发挥群众主观能力 积极参与非遗保护.文化艺术报,2017-5-12。
作者简介:苏凤玲 (1972—),女,大学本科,群众文化馆员,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肇庆市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