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吉安文化振兴

2018-02-26罗查森卢岷君

老区建设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文化自信

罗查森 卢岷君

[提 要]吉安在文化方面拥有充分自信,这里孕育了璀璨的庐陵文化,也是革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虽然吉安当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地域传统文化挖掘、新媒体融合、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要在“五个推进”上下功夫。

[关键词]文化自信;庐陵文化;井冈山精神

[作者简介]罗查森(1971—),男,吉安市社科联副调研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文化与产业;卢岷君(1974—),女,井冈山大学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江西吉安 34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立足吉安实际,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吉安市委提出的“三个走在前列”“两大战略任务”目标,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吉安篇章的题中应有之要义。据此,笔者就“吉安文化”这一命题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吉安文化自信何以彰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那么,吉安的文化自信如何体现和彰显?笔者认为,支撑吉安文化自信的底气简要概括起来源于以下三大方面:

(一)光耀千秋的传统文化——庐陵文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吉安古称庐陵,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庐陵文化。庐陵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家园中的一朵奇葩,对中华文化发展做出过独特的贡献。她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兼具个性。吉安人民不仅为中华民族创造的5000多年灿烂文明而骄傲,也为庐陵先贤创造的光辉文化而自豪。庐陵文化不仅丰厚滋养了域内族群,使其生生不息、步步向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创造辉煌,培养出了社会第一流的人才、创造出了第一流的成果。在青铜文化、陶瓷工艺、农业科技、书院教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诸多领域,吉安形成了历史上相应时期一处处文化高地,一批成就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长时期领跑世界,造就了欧阳修、曾安止、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杨万里、刘辰翁、文天祥、解缙、罗钦顺等众多文化大家或顶级专家。庐陵文化留下的优秀遗产是一座座不朽丰碑,绚丽多姿,光耀千秋。目前,辖区内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9个、中国传统村落3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2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9处。5个县获评“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3个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另据普查,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4547处,博物(纪念)馆藏文物16300件,其中一级文物67件;全市现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94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72项。廬陵文化中追求一流、坚守气节、放眼天下、兼收并容、崇文重教、美德传家、团结拼搏、自强不息、忠义报国等诸多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成为激发后人一代代向上向善的内在源泉。

(二)气贯长虹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

浸润了庐陵文化的吉安大地,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党成立初期,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最成功的实践。吉安红色文化资源生动丰富,极富感染力。据统计,现存红色文化遗产共909处971个点,县级以上文保单位120处193个点(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37个点、省级文保单位19处51个点、市县级文保单位99处105个点),主要分布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东固革命根据地范围的9个县(市区),境内其它4个县区亦有遗存。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总体数量约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在全国亦居前列。一处处革命旧址、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个个革命英雄人物,都折射出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井冈山精神和其它革命文化一起汇聚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优良精神传统,成为激励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建国后党的历代领导多次阐述并强调传承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2016年2月,习近平同志视察井冈山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精辟概括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习近平同志对井冈山精神科学内涵的新概括,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井冈山精神内涵的钥匙、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圭臬。江西省委把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吉安市委把弘扬井冈山精神走前列作为本届班子工作目标的重中之重。

(三)蒸蒸日上的当代文化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吉安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吉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紧紧围绕文化小康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强市战略奏出宏伟乐章。这些成就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城市整体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坚持“文化庐陵、山水吉安”城市定位,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先导力量,连续多年全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位居前列,文明城市的硬件软件建设水平跨越式提升。以去年一次申报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为标志,吉安整体文明水平获得历史性成就。二是市内主流舆论力量不断增强。积极适应媒体格局调整、舆论生态变化的新形势,以改革为抓手,加快构建地方舆论传播体系。在做好传统媒体基础上,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中国吉安网、“爱吉安”手机客户端、“吉安发布”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日趋做大,全市建有党政客户端16个、政务微博346个、政务微信公众号288个。全市理论传播、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力量切实增强,连续多年在中央顶级媒体刊发重点理论文章,近3年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数量居全省前列。三是公共文化事业补短板取得突破。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短板、提效能,文化事业得以大幅度提升。近年承办了三届全国农民画展,举办了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暨村落文化论坛,成功创建省级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市、县、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居全省前列。四是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效果良好。文化大戏《记忆庐陵》参加韩国文化交流,采茶戏《请茶歌》荣登央视“我们的节日·端午”全国文明村镇文艺展演,大型采茶歌舞剧《井冈神医》入选江西省优秀舞台艺术项目,采茶歌剧《热血山哈》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银奖。五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吉安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供给侧用劲发力,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升级发展文化制造、印刷包装业,积极发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培育出国家级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全省百强文化企业8家,文化产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近5年年均增长11.9%,增幅居全省前列。

二、吉安文化问题何以表现

如前所述,吉安文化自信完全有理由底气充足。但是,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那就陷入了盲目自信的泥沼。事实上,以时代的眼光来审视,吉安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依笔者调研,当前吉安文化方面的问题以如下几个为典型:

(一)庐陵文化的深度挖掘欠缺

長期以来,吉安对庐陵文化缺乏全面科学系统的挖掘,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研究梳理工作方面不仅力量有限,而且大多停留在局部、片段、碎片化状态,缺乏全面、系统、权威的声音。其中原因有“三不够”:一是认知不够。缺乏对庐陵文化本身全面、准确、系统的把握。直至目前,吉安对庐陵文化的概念、范畴、内涵等进行的发掘推广工作规模和深度有限,特别是缺少高层次人员或文化研究大家对整体庐陵文化发声。二是自信不够。在本市学术界,还有少数人对文化研究认识不深,对庐陵文化概念、内涵等摇摆不定,甚至提出质疑;在实际工作领域,能对弘扬庐陵文化的工作提出切实独到见解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很少。三是传播不够。各层面均缺少权威媒介、权威渠道、权威人士的传播。既缺少大众层面的普及宣传,又缺少专业层面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二)新媒体发展遭遇“瓶颈”

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趋势。近几年市级主要媒体在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了新闻采编流程的重构再造,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取得预期成效。但是,随着形势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媒体生态的深刻影响,媒体融合工作走到了“岔路口”,新媒体发展遭遇“瓶颈”。一是技术“瓶颈”。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近几年飞速发展,目前市级两家新媒体均出现版本低、功能不全、用户体验不够、互动性不强、主体不明、沟通不畅的窘况。二是人才“瓶颈”。目前具备采编播等全媒体技术的人员在市级主要媒体中的比例均在10%以下,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三是资金“瓶颈”。要跟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项目,作为党的媒体,必须正确处理宣传与经营的关系,自身引进技术的能力有限,媒体融合的工作必然受到制约。

(三)公共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佳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存在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文化阵地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一是管理无序。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后,对如何管理好、运行好相关设施缺乏培训和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和殷切期待,有的长期无人管理。二是服务欠缺。各单位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的活动还不够丰富,即使开展活动,群众参与热情度不高,使用率较低,社会效益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三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相对比较偏远、经济不发达的村居社区,文化活动存在无资金、无场地、无人员等问题;另一方面,建有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地方又存在挤占、挪用、使用者少甚至空置的情况。

(四)文化产业总体实力不强

吉安文化产业近年发展速度很快,但整体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规模还小。据统计测算,目前吉安文化产业增加值约306.6亿元,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约4.2%。虽然占比逐年有所提高,但幅度有限,因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比较小,离支柱产业目标还有不小差距。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性差,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突出。二是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行业结构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制造业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据测算比重在95%以上,文化服务业和商贸业占比太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产业发展平稳,基于互联网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缓慢,而以内容和原创为支撑的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行业多处于起步或初级发展阶段,与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有很大差距。三是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不充分,文化产业品牌不突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结合不够,庐陵文化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力和辐射力不强。目前全市缺少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品牌价值较低,与其他兄弟市相比,缺乏具有庐陵文化特色的比较优势。

三、吉安文化振兴路径何以选择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从而为社会提供丰厚滋养,推动社会进步。吉安作为中部一个中等规模的地级市,要立足历史文化资源大市这个实际,既对现有的文化和工作成果拥有充分自信,又对自身的缺陷和短板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推动区域文化振兴、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上展现新作为。

(一)切实推进主流舆论做大做强

一是抓好理论武装。理论武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抓好学习、普及、研究三方面的工作。学习上,重点是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关键少数”带好头、做示范,学而知、知而信、信而行,达到知行合一。普及上,扎实搞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注重发挥各级各类宣传阵地和理论宣讲队伍作用,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联动的理论学习网络体系,推动科学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研究上,健全完善特约研究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特约研究员作用;加强理论传播载体建设,大力度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在社科课题立项、评奖,荣誉表彰激励等方面向理论联系实际的项目倾斜,向省级特别是中央级主要媒体发表理论成果倾斜。二是抓好舆论传播(媒体发展)。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关注、支持本地。以市级媒体为主,综合运用“两微一端”等传播方式,拓展主流舆论传播空间,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媒体格局。全面推进各县(市、区)媒体融合,实现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针对市级媒体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整合资源,纾解资金、技术、人才瓶颈,做大做强市级新媒体中心。三是抓好网络舆论治理。加强互联网建设,加大市、县(市、区)政务微博等新媒体矩阵建设。强化市直新闻网站管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持续晴朗的网络空间。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进一步提升网民网络文明素养。进一步落实“两个所有”要求,强化“两微一端”管理,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风险预警研判,排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风险点,妥善处置网上重大、敏感、突发舆情。统筹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传播、网络公益活动,增亮网络底色、激发网络正气。

(二)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

去年吉安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由此也获得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基于文明城市对于一个地方的综合考量及其众所周知的巨大品牌效益,要将文明创建作为龙头工程常抓不懈。一是在素质提升上着眼内外结合,持续改善外因,激活内因。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井冈山精神传承弘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提升行政服務效能,完善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好人”推选表彰机制,拓展深化志愿服务,感召带动全体市民涵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调动各层级各类型创建的积极性,持续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创建”,积极开展文明诚信企业、诚信服务示范店、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用户等活动。二是在工作布局上着眼城乡统筹,以市带县,以城带乡。在市级层面,主要是抓好全国文明城市的巩固提升工作,扎实推进政务环境、市容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持续改善及常态管理。在县级层面,主要是抓国家级、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创建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已经是省级文明城市的县区,巩固创建成果,争取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还未获省级命名的县区,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城区)。同时,将文明创建向农村延伸,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尽快出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政策文件,组织开展专项行动,遏制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在机制保障上谋求常态长效,驰而不息,一以贯之。主要抓好四个方面机制保障:巩固完善总体运行机制,即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落实目标责任机制,对接上级标准,修订完善创建测评体系,严格落实责任体系和目标任务;继续实施严督实导机制,分级分层督导任务落实情况,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督促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始终实行考核问责机制,将文明创建重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并视情增加权重,严肃考核问责,增强各级对推进文明创建重点工作的执行力。

(三)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继续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要求政府必须承担主要责任。要切实加大市本级财政投入并带领全市公共文化支出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形成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强化公共文化治理能力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发挥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骨干作用,又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力量,实现公共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同享”良好格局。三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力度。针对公共文化领域存在多头管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制约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效发挥的问题,加大对中央有关文件的落实力度,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公共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和运营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延伸至基层,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覆盖面。四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针对当前城乡间、群体间文化发展不均、影响文化惠民效果的问题,必须将工作重心持续下移,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和特殊群体倾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努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搭建各类文化成果展示平台,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大力拓展志愿服务,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城乡各地初步形成群众参与、群众同建、群众共享良好局面。五是着力提高文化创作水平。以“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及其它全国性奖项为标准,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据实制订创作计划和任务,在重大题材创作、重点任务完成上加强论证策划,在围绕体现本地原创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上着力。盘活、引进文化人才,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学习借鉴优秀的成功经验,更新创作理念,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拳头,集中攻关。

(四)全面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

“十三五”开局以来,传统文化传承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发展方向。一是深入推进区域传统文化挖掘。可以在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推进理论研究。筹划举办区域传统文化高层次论坛,邀请境内外文化大家、学者参与,共同为区域传统文化发声,并就区域传统文化渊源、范畴、脉络、走向等推出有关权威理论成果;条件成熟时组织编著区域传统文化大型出版物;另一方面开展知识普及。组织编写区域传统文化知识大众读物,适时修订或重新编写中小学区域传统文化辅助读物,在相关媒体和内部刊物开设相关知识栏目。二是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可移动文物重点是落实安保措施,确保文物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要正确处理城乡建设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注重保存历史原貌、人文遗风。要进一步完善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档案、数据库、民间传承人档案馆。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三是深入推进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实施庐陵文化标识工程,重点完善传统文化生态公园景观建设,规划新建区域传统文化背景的城市公共建筑或设施,把地名工作与文化遗产弘扬传承结合起来。

(五)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深入实施“互联网+”和“文化+”发展战略,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围绕既定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制造、印刷包装、动漫游戏、文化创意六个重点产业,各有侧重,分类指导,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今后3年,初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政策体系健全、效益逐步显现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文化项目,培育一批内涵丰富和提升城市品位的知名文化品牌,把文化产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6%以上。着眼于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细化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才支撑等要素保障,严格实行督查考核。一方面推进集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企业聚集发展。鼓励各地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开辟相对独立的文化产业板块,形成“园中园”,积极引进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让“空口袋”立起来、实起来。支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创办文化科技园区和创客空间,因地制宜谋划建设一批特色新园区。另一方面推进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强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开发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产品和品牌。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文化旅游景区。推进文化与工业深度融合。鼓励大型工业企业依靠文化、科技和创意设计,改造提升传统制造工艺,增加工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支持现代工业企业开发体验项目,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推进文化与农业深度融合。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和地方戏曲等资源,促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快速发展,培育建设一批形态小而美、产业新而精的特色文化村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吕滨.庐陵文化的渊源、特点与历史地位[J]. 江西社会科学,2001,(5).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井冈山精神文化自信
不忘初心,继承与发扬井冈山精神
试析习近平总书记对井冈山精神的最新阐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奉献精神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