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在课堂内外的效能
2018-02-26刘景苗
刘景苗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培养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知识包罗万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教什么”“怎么教”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一课一得”,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
“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阅读。”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课内大量阅读”为载体,“以读为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朗朗书声回到教室。学生必须要通过自我阅读,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高涨热情,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自我提高的过程。
一、整体构架单元目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打破常规思路进行阅读教学,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为做到这点,我在每执教一个单元的内容之前有意识地问自己一些这样的问题: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如何?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有哪些?原因在哪里?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才是学生最需要达到的?分析学生需求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以此对本单元学习目标进行设计,解决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感到索然无味的问题。这样一来,教师明确的单元学习目标,直指学生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更加用心。经过几番尝试,我终于尝到了甜头。学生上阅读课对生疏的字、词、句不再望而生畏,对优美的句子不再无动于衷,对巧妙的谋篇布局可模仿运用到单元写作当中,对阅读教学的课堂表现出了盎然的兴趣。我们要通过分析学生需求以构架整体,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有目的、有步骤、有节奏的过程。
二、精确教学主题,语用训练落实处促表达
一篇课文的容量是非常丰富的,然而问题的质量总有高低优劣之分。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过:“要想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学内容的判断、取舍与筛选至关重要。如果判断正确、取舍合度、筛选得当,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也能学得透彻,学得扎實。”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只要围绕课文的重点词、句、段、标点等这些“关键点”进行精心筛选,往往能找到课文的“神来之笔”,深刻把握一个教学主题,设计出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用训练点,为学生找一条能达到目标的捷径。
我在执教《成长》一文的公开课时,细究了教材内容,找出的这一课可授的语言训练点很多。我依据学生的学情,发现很多学生只会关注到小男孩约翰的外貌特征,如果教师加强引领,就能很好地将文本与文章主旨联系到一起。于是,我最后确定了“外貌描写”这一语用训练点。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外貌描写的知识和写作方法,我以《成长》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面的《苏珊的帽子》为阅读载体,围绕外貌描写展开对主人公“小约翰”和“苏珊”的感知和体会。正是因为这一课的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上有了整体性和联系性,学生有时间进行阅读,读写结合,教师也能够有时间做评价,所以这一堂课上,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学生能充分地思考、整理和表达,学生对外貌描写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过这样把语用训练落到实处,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肯定会提升一个层次。
三、细品文章语言,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文本语言的品读要有情有境,引导学生认真领悟,用心品读,学生才能受到文本的感染和教育。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告诫过学生,“文学名著与其他艺术品一样,没有素养辨不出他的真味,必需讲求欣赏的方法,才能够领会”。“不在说读法方面多注点儿意,阅读十个选本也是徒然,不用说是一个。”很显然,叶圣陶先生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特别面对具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语言、熏陶情感。
比如,小学语文名师王文丽老师上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课上王老师授予的各种阅读方法精彩纷呈。从教学过程可以看出,“细品语言,学会阅读”这条主线贯穿于这堂课的始终。一些阅读方法,如整合信息(作家、作品的介绍)、读必有据(你认为英子是个怎样的小女孩?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注意细节、读出语气、读出当时场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都在学生诵读、精读、略读的过程中循循善诱,有些方法还要求学生反复实践,尽量使其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又针对《城南旧事》自传体小说这一特定的文体,不仅使学生悟出它的特点,而且唤起了学生阅读该小说的兴趣。最后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萧红的《呼兰河传》,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着眼于把课内所得向课外迁移。这样的课堂安排,学生入情入境,自然能深刻地体悟到: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细细品味的字里行间。
四、活用名家名篇,开辟阅读的舞台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反复提倡,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大量阅读,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通常一节阅读教学课40分钟,时间很有限,那么要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自主地保持对阅读的热情,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的阅读开辟舞台。如何为学生的阅读开辟舞台呢?如王崧舟老师上《桃花心木》时就另辟蹊径,从学生挖掘自身遇到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不确定”,引出作者林清玄所敬佩的三个著名人物人生中的“不确定”,让学生体悟人生当中诸如痛苦、挫折、贫穷等等的“不确定”。同时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拓展阅读了林清玄《菩提十书》中的《云散》一诗,整个教学行为潜移默化的是“心美,一切皆美”的感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
观摩王崧舟老师这一课,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利用榜样的力量就是很好的阅读教学法。赏美文、读名篇是第一步。有了这个意识,我在授课时时常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言应用主题带一篇或者一段精美的文字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或朴实或美丽的一面。如教学《井蛙之志》时,我让学生美美地朗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如《四季童话》时,我让学生品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想象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妙图景;如讲授《争吵》之前,我布置学生到图书室、书店去借阅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制作阅读卡,任务包括故事名称、喜欢的人物、喜欢的词语、最喜欢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课余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阅读属于他们的文学作品——《小王子》《草房子》《舒克和贝塔》《皮皮鲁总动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种以名家名篇带动教材的阅读教学引导,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文的容量,而且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本质上是一种质量兼优的语言积累。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是习作的源头活水,源头活了,学生必定乐于阅读,善于表达。
提高阅读教学在课堂内外的效能就是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课堂内外阅读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感受、自主探索提高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应杜绝形式主义和机械性,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文本出发,实实在在地“以阅读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验,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大量阅读。
(作者单位:广东省英德市第七小学)
■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