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之眼
2018-02-26
宗毅(芬尼创始人兼CEO):做平衡的破坏者
在生活中,保持平衡是一个非常好的词,但如果从物理学和哲学层面来考虑,就不是这样了。普里戈金说:“不平衡是系统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远离平衡,开放系统才能变化和成长。”
科学管理追求的是平衡、稳定、安全、有序,如果组织中各个部门、每个人都平衡了,就意味着没有能量交替流动。玛格丽特·惠特利说:“对于组织来说,平衡不是令人满意的状态,可能恰恰相反。我的经验告诉我,追求组织平衡,必然是死路一条。”
什么叫非平衡?水的流动就是非平衡,水不流的时候就是平衡,而一旦平衡了,水将成为一潭死水。平衡意味着死亡,平衡是宇宙的终极状态,是死亡状态。
组织也要不平衡才可以生存。领导人不要做控制者,而要做平衡的破坏者。如果一个企业里没有了鲶鱼效应,必定是濒临僵化的状态。企业的HR以为给员工更多的薪水,提高员工的满意率必然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但是员工满意率绝对不等于产出率,如果员工全部满意了,看上去是平衡了,但局部的平衡反而带来了整体的死亡。“红色皇后理论”认为,竞争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一旦没有了竞争,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学习必然停滞下来。
在组织引入少许的随机因素(譬如鲶鱼效应),反而能够在多变动态的外部环境里缔造出长久的稳定。没有干扰、反常的选择,就没有足够多的稳定周期来维持系统的發展,逐步升级的进化也就失去了机会。就如同大草原上没有狼,羊群会不断病死一样。企业老板要不断地打破规则,引入“鲶鱼”,企业才会具有持久的活力。
金·卡梅隆(耶鲁在学博士):勿陷入激励理论误区
人们习惯假设,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励他人,而且确实也出现了有关激励和鼓励措施的大量著作。然而,激励和正能量不是同义词。激励主题的各种理论很少承认正能量是行动和绩效背后的驱动力。相反,那些理论普遍认为,人们会受到需求、目标或认知评价的激励。
例如,需求激励理论认为,激励的诱因来自于未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生存需求、亲缘需要或社会需要,以及成长需求。又如目标激励理论认为,目标的存在有助于激励绩效。人们有一个明确目标或对象,以便指导任务的完成,因此受到激励。而社会比较理论则更简单地表明,如果我受到了公平的对待,比如我的薪酬与做同样工种的其他同事的工资差不多,我就会积极工作。
以上几种激励理论都没有认可这样的真理——正能量是激活或增强任务绩效的关键因素。诚然,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保证满足员工的需求——例如,确保一个安全愉快的工作环境,保证提高团队活力,并提供挑战和成长的机会。他们必须确定可以检测业绩的计划、目标和标准。他们必须确保公平的报酬和合理的待遇,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并体验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必须管理好自我价值实现、目标设定和员工期望。
然而,有关研究已经证实,正能量在预测绩效方面的重要性是影响力或学识才能的4倍。正能量才是取得高绩效的更关键因素。当员工在工作场所接触到具备正能量的领导者时,他们将拥有更高的个人幸福感、工作满意度、组织参与度、工作绩效和家庭幸福指数。换句话说,在工作中传递正能量的领导者,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