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2018-02-26贾妍

职业时空 2018年2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贾妍

摘要:文章从物流企业行政文员类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出发,映射到《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中的知识体系,从准备环节、教学实施环节、教学考核环节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所学更加符合岗位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 岗位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何克抗教授提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是物流管理必修课程之一,特别是毕业以后从事物流行政类、文员类工作的学生,对Excel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即Excel办公软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在掌握Excel办公软件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熟悉物流管理环节、掌握物流管理活动中常用表格的制作方法、掌握物流数据的处理并能够根据处理结果分析出优化物流的解决方法。所以这门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模块设计

根据物流行政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充分了解物流管理流程、物流各环节操作内容的基础上,对于物流相关表格制作、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的要求,将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分为Excel基础操作、表格制作(仓储、运输与配送、信息处理、人员管理、客户管理)、数据处理等三个模块(如图1所示)。

模块一:Excel基础操作部分,共10课时,包含三个任务项目。基础模块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入门学习,掌握软件的基础操作,进而让学生牢固掌握 Excel创建、编辑、美化物流相关表格的技术及方法。

模块二:表格制作部分,共16个课时,包含5个任务项目。这个模块包括物流各个功能中涉及的表格的制作:倉储、运输与配送、信息处理、人员管理、客户管理。这是围绕物流行政类岗位所涉及的具体岗位职责映射过来的。

模块三: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共10个课时,这个模块是在模块二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岗位工作内容,对物流各个功能部分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并提出相应的物流解决方案,为学生岗位升迁做准备。

二、《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

本课程以“情境导入-任务目标-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上级实训-疑难解析-知识拓展-课后练习”为教学设计主线,将岗位职业需求转化为知识点,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职场实际案例的驱动下,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最后根据实际内容,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课后练习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操作能力。基于岗位能力的《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下图2所示:

(一)准备环节的设计

本课程根据企业调研物流行政类岗位职责,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映射到相应的课程体系,由行动领域转变到知识领域,在根据教材内容。将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分解,分解到若干学习情境中,将这些学习情境设计出相应的工作任务背景,以项目任务推动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大学城空间准备任务背景在,并将课程预习的内容下达给学生;其次,学生在授课之前组成学习小组(4人一组),采取组织责任制;最后,学生根据教师推送的教学预习内容进行相应知识点的预习工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与疑惑,反馈给组长,由组长统一整理,在大学城空间平台或是课堂派微信终端上反馈给教师。

(二)教学实施环节的设计

课堂学习环节是课堂集中学习知识点、难点等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巩固提高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两个模块。

1. 线上学习。线上学习主要是利用国家教学库资源、教师自制微课视频、课堂派推荐阅读资料、课后实训资料等开展的。本门课程共涉及9个整体教学任务、20个细分教学任务,40余个教学微课视频和10余个企业数据处理分析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前的互动是比较少的,主要是通过课堂派进行知识的反馈和交流。另外,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在每一章的最后,由学生提供本章节知识思维导图,在上课时间段,教师统一进行点评、答疑。

2. 线下学习。线下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本课程采取线下教学形式为上机操作示范、知识点讨论、难点答疑、案例分析等形式。

对于那些步骤复杂、内容难度大的知识点,采取教师上机操作示范的方式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员工绩效考核数据处理部分的内容,包括细分知识点为绩效构成与管理环节、数据库资料窗口的拆分与冻结、数据的整理、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内容,采取教师上机操作示范的方式进行,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快速地掌握知识内容,并通过课内实训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对差生逐一辅导。同水平学生进行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根据每节课学习的内容,结合组长反馈的难点内容,精选出学生在实际操作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些应用性知识。最后,结合本模块内容给出难点相关的课后实训题目,让学生强化巩固难点的学习内容。检查学习对难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课程的操作性很强,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力度,营造很好地学习气氛,课程也安排了案例分析,比如:对于客户服务管理部分的内容,学生不仅要熟悉客户服务分类与流程、制作并计算客户投诉数据,也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结果,给出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管理相关的解决方案,根据客户的投诉率、解决率等数据,提出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的问题出在哪些方面?怎么解决?从哪些方面着手等。这也为学生的职业升迁打好基础,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处理数据,也能够从处理的结果中分析出数据所反应的问题、如何解决等内容。

(三)课程考核环节的设计

考核环节部分是混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考核环节设计也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广泛吸收就业单位、合作企业、社会、家长参与学生质量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

本门课程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采取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 如上机考试、 布置课程设计等形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更加广阔的自主发挥空间, 也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其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建议

据了解,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设计《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这门课程的并不会很多,但是,通过我们多方的调研了解到,这门课程的开设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以后从事物流行业行政类的工作,对学生有很直接的帮助。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混合式教学改革,利用了大量的线上教学资源,虽然有很多教学资源是资源库里免费提供的,但是很多内容也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等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制作,所以教师对于建设教学资源,也要掌握一些实际技能,比如制作微课、小视频的剪辑等等。

需要专业的信息平台为教改作支撑,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评价过程中,强调的是多元化方式,但是如果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考核与记录,教师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所以需要专业的信息平台对教改进行软件支持。并且要求信息平台实时更新,方便记录与处理。这样教师能够更加轻松、客观的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记录、考核评价。

四、小结

《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课程以物流企业行政类岗位的岗位职责为基础,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从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出发,对课程准备、课程实施环节、课程考核环节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完成任务为驱动性,以客观事实为评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混合式教学极大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所学更加符合物流企业岗位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陈瑞.略论基于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J].河北职业教育,2017,3(1):64-67.

[2]  徐杰.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15(1):111-113.

[3]  杨欣.基于慕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9):127-128.

[4] 张晓海.基于“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15,12(1):50-51.

[5]  叶爱敏,郑晓丽.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2):111-116.

[6] 卜雷,边锐杰,杨霞芳.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1,5(1):122-123.

[7]  汤发俊.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17,(6):98-100.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赛课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设计的应用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