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培养模式在高职农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6黄志伟曹剑朱君李君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应用措施高职

黄志伟+曹剑+朱君+李君成

摘要 通过对高职农林专业特点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开设定向实践课程、建立个性化辅导知识包、建立专业导师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个性化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在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高职;农林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282-02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技术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连续出台相关文件,提出了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和具体措施,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但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在校企合作、专业设置、规范办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举措。这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 高职农林专业的特点

1.1 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培养难度大

高职农林专业是各省的冷门专业,报考生源少,学生素质不高,在各省基本都是少数院校在招生,甚至不少专业是独苗发展,仅有一个院校在开办。由于农林专业长期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考生不愿意报考、就业起点低成为农林专业的限制性发展因素。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林相关专业为例,该校的学生主要来自重庆、四川,重庆籍学生占总人数的85%以上,部分专业达到90%以上。其中,第一志愿报考比例前几年只有50%,随着学院办学特色的凸显,近2年这一状况有所改变。为了拓宽生源,学院面向高中生和“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招考,录取的途径也分为统招和单招2个途径,由于绝大多数专业文理兼收,“三校”生、高中生不限,造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一些工科类专业教学困难重重。

1.2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衔接难度大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各省现代农业、规模化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现代化农业企业尤其是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社会对农林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越来越宽。从重庆市相关网站招聘人数排行来看,近2年最缺人才的行业是农业、林业和养殖业,年均招聘均在10万人次左右,就业前景非常看好。但是农林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目前的农林企业多数规模不大,发展潜力不大,而且工作环境普遍在生产一线和偏远地区,无法长期留住人才在生产一线工作。另一方面,在大城市的农林企业相对较少,大型企业却大多要求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高职学生难以进入。这种状况就造成了大量企业招不到人,同时高职学生就业难、专业对口率低等问题。

1.3 学生培养层次不高,发展空间小

高职一直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把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得一技之长成为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但是由于专业办学条件的限制、地域的差异、师资的影响,造成部分农林专业学生技能掌握程度不高,或者是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出于企业自身发展考虑,多数企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法律、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要求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与当前的高职教育机制却不相符合,由于在校时间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仅靠高职教育阶段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因而学校只能在提高实践技能上下功夫,目前的做法主要是尽量减少文化类课程、增加实践类课程。也有一些院校把岗位胜任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从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含紧急情况处置能力)、职业道德规范能力(含团队精神)、管理协调控制能力(含工作环境保护能力)和基础能力(含技术、知识、语言和文化技巧)4种胜任能力着手培养学生,但是培养机制尚不完善,成效不明显[1]。

2 农林专业个性化培养的具体措施

2.1 开设定向实践课程,完善专业学习导入机制

专业要学好,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目前较为成功的做法是通过职业定向实践课程的学习和职业体验让学生不仅爱上专业,同时对自己的学科方向和职业前景有明确定位。借鉴芬兰职业教育的特点,定向实践课程设置既应从宏观上考虑其与人力资源、产业、社会结构的契合度以强化课程的通用性,又应考虑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以突出专业的独特性[1]。课程的开设可合理有效分布在高职教育的各个学期,设置为以学期教学项目的形式开展,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实践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自始至终对课程内容都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具有切身体会的职业理想。而职业体验是让学生进校就了解专业的有效途径,其中的关键点就是选择好合作企业,真正让学生体验职业特点、了解职业前景。

2.2 建立个性化辅导包,成立专业兴趣小组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既有高中毕业生又有中专毕业生,素质高低不齐,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建立个性化辅导包,通过专业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个性化教育,这是提升学生就业技能、提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做法。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班主任和辅导员与每一个学生倾心细谈,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兴趣,因材施教,建立个性化辅导档案。通过教师、学生沟通商讨,结合专业特点,收集相关资料,建立个性化自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辅导机制。同时,为将个性化辅导落到实处,指定相关指导教师成立专业发展兴趣小组,落实个性化发展项目。教育培养过程做到“四个一”,即建立一个专业辅导知识包、制定一个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成立一个专业发展兴趣小组、完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生产项目。

2.3 建立导师制培养制度,完善个性化培养模式

导师制培养制度是本科教学中非常成功的一种做法,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中应用较多,但是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都还在摸索和探讨之中。也有一些院校把现代学徒制作为导师制培养制度在高职中的有效应用方式,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学徒制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的方法[2]。但是“师傅”的缺乏决定了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应用有限,因而也有人提出了择优生导师制,针对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小灶教育[3]。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提出了项目教学与导师制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时就确定毕业指导教师,先由导师提出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学生组队选择导师,学生在每学期都以小组形式参与完成各个项目,导师在2.5年内既要充当指导教师也充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上体现个性化培养。同时,也可结合“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模式,在导师制中着重加强相关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4]。

3 结语

高职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在不同的专业方法和要求都不同。随着社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培养的方式也会出现诸多变化,例如开展大学生创业的“普及式”教育、企业经营管理教育等都可以在个性化培养机制中体现。相信随着个性化教育机制的逐步完善,将更加有效地培养出合格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4 参考文献

[1] 张奕婧.芬兰高等教育的职业导航特点及其启示:一个中国留学生对芬兰高等教育的体验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75-78.

[2] 杨媛.导师制培养模式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中的研究与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3):12-13.

[3] 滕丽丽,王平.高职院校技优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176.

[4] 戴雪梅,卢丽华. 高职农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建设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4):103-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措施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设备防雷保护浅析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分层教学研究
探析关于仪表编程自动化技术及应用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