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政治重心及经济重心移动规律
2018-02-26孙全胜
孙全胜
传说中国古代王朝的统一,都是由北方的势力来完成,南方即便在短时间内强大,最终还是会被北方征服。俗话说,皇帝面南背北,至于原因有以下几个说法。性格说,北方苦寒之地,北方人坚忍顽强,勇猛剽悍,雄心勃勃,南方富饶之地,南方人温婉文质,贪享安逸,偏安一隅。地缘说,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差悬殊,位居上势的北方政治集团居高临下。回报说,南方相对于北方较为富庶,意味着北方通过战争实现统一的回报较高,而南方通过战争实现统一的回报较低。因此,北方的政权有动力在军事上处于优势时发动战争统一中国。以上说法极有道理,但仔细想来,过于笼统,笔者愿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初探。
一、政治和经济重心的重合时期
从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政治重心往往追随经济重心(政治植根于经济),所以中原农耕文明勃兴阶段,政治和经济重心是重合的。
在中原以北辽阔的草原地带,作为农耕民族的对立面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息繁衍,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军事上剽悍善战,精神上开放进取,创新冒险,但由于常态性的“内不足”,必须用毛皮、肉食和奶制品与农耕民族交换日常用品以及谷物,对农耕文明依赖性较强。和平时期,在两大文明的交流过程中,双方取长补短,各有收益。
但是北方草原生产不稳定,当遇上灾害造成牲畜大量死亡时,就意味着生存的危机,为了生存只能去劫掠中原,形成以农耕文明为对立的强烈战胜与克服欲,在两大民族的交汇地带冲突也成为常态,期间,伴随着交往、交流与交融,双方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疆政治生活的核心。
第一次变局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战,有一个异质因素开始影响中国历史的方向,西部游牧部落犬戎灭了西周,迫使平王东迁洛邑,自此,游牧文明开始影响中原的政治舞台,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秦汉之际,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强势南下,中原也迎来了第一次农耕文明血性的崛起,汉与匈奴的对决,是两大文明第一次激烈碰撞,汉击退匈奴,捍卫了中原政治的强势和经济的繁荣。
歷史总是加快它的脚步,第二次变局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治和经济重心被撕扯得支离破碎,这源于一场统治集团的内战——八王之乱。一方面,战乱破坏中原的生态环境,重创了经济,也导致中原汉人大规模移民江南,充实了南方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而南方相对和平稳定,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为经济的开发提供了保障,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江南的经济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另一个方面则要复杂得多。自东汉以来,游牧民族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战乱加快了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史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人口数百万。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纷纷建立政权,混战不休,给经济文化带来严重破坏。
这次两大文明的冲突与以往不同,它不是发生在边疆地带,而是游牧民族深入到中原腹地,彼此混战中,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各民族大杂居、大交往、大交流出现,各族依赖度加强,差异缩小,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交融不期而至。
二、政治、经济重心一北一南分道扬镳
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割据,唐亡。国土分裂,政权割据,一方面,战乱导致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江南又出现空前的大开发,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中原。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又卷土重来,深入中原腹地,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为主的北方民族,各自建立了政权。由于前期盛唐农耕文明强有力的辐射影响,加上战乱中原汉人逆向北迁,这些民族政权先后程度不同地复制了北魏孝文帝的交融改革,政治上既具有游牧文明的强悍与开放,又具有农耕文明的成熟与定力,北京是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的通道和枢纽,至元统一中国,定都北京,完成了政治重心的北移。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政治重心的北移,则是追寻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交融的脚步,这一南一北两个重心格局,对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相互补偿机制,从而达到了一种全局性的平衡,对政权巩固与国家安全都至关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