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体会句意
2018-02-26
【技法指津】
散文中重要句子的类型
体会句意,即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这是高考“考试大纲”中“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内容之一。考查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句型: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修辞手法、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5.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体会句意的三个层面
所谓“句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表层意思)。
1.体会句子的表层意思。
2.体会句子的语境意思(深层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如概括意思、哲理意思、象征意思。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3.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这一点也是高考考查的范围。如比喻、反语、双关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学生要留心这方面的内容。
体会句意的角度
1.从关键词语入手
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在体会句子含意时,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这在句子的理解、体会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示例】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
(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
请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灿烂”二字就是解开这句话含义的关键,“眼睛被染得灿烂”写出了“我”见到这些顽强的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2.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用修辭手法。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
【示例】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后来,全给弄得没有了。记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中,他自己的序言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
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3.从文本主旨入手
中心思想(主旨)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体会时可以结合主旨来进行。
【示例】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王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肖铁《壶口的黄河》)
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解析:“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4.从相邻句子入手
有些句子不在文章或语段开头起总领作用,也不在文章或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示例】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订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张和平《根的神韵》)
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
解析:村头的老榆树养育了古老的村庄,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是旗帜;树根默默地支持着老榆树的成长,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正如长埋地下的历经漫长岁月的化石一般有价值。
5.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重要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往往起关键作用。具体来说,如果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一般具有“点明主旨、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等作用;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则或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起“衬托作用”,或有“渲染烘托气氛”之作用;语句位于文章末尾,常有“总结上文、呼应上文、前后呼应、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等作用。endprint
【示例】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甘典江《母亲的中药铺》)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写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母亲的爱与美德,如同中药的药理,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照应了标题,深化了题旨。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训练。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味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絲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