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理论视角下的校园排舞开发

2018-02-26连仁都

体育教学 2018年1期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资料分析、实践推理等方法介绍校园排舞开发的方法与原理,从而建构校园排舞项目开发的理论体系,使学生从不同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校园排舞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好地了解校园排舞几大元素,并熟悉校园排舞的作用。“传统理论”为校园排舞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更好地构建排舞课堂生成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今后校园排舞的推广及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传统理论;校园排舞;开发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1-0038-0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学校从实际出发,完善了课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设置,逐步形成国家、当地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实现了教材多样化,满足地方、学校发展的需要。[1]校园排舞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呈现多种模式共存的良好局面,还有利于学校更有特色,学生体育发展更有特长。从教育理论的角度介绍校园排舞开发的方法与原理,使学生从不同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校园排舞对健康的重要性,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一、校园排舞元素分析[2]

1.校园排舞基本元素包含对象、音乐、舞码、队形四大元素

校园排舞具有很多有价值的载体:充满活泼、年轻生命的个体,创新、智慧的教学者,美妙动听的音乐,复杂多变的队形设计、编排,这些丰富的元素将决定着校园排舞推广的宽度与深度。

2.校园排舞开发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有促进作用

核心素养下的核心元素包含学生的健康及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现代健康的含义广泛、多元,包含身心、行为习惯、社会环境、品德等健康,综合来看,发展校园排舞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校园排舞素质元素包含音乐、舞蹈、身体三方面

校园排舞是以经过演绎者理解、内化、组织、完美了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对音乐或作品的一种认识,反映舞台生活的一种艺术。良好的素质不仅是指完成各种舞蹈技巧能力的身体素质,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

二、传统理论对校园排舞开发的影响分析

(一)教育学理论对校园排舞的影响

1.约翰·杜威理论

校园排舞属于新课程资源,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实践证明该项目能很好地融入阳光体育,丰富大课间的选择。校园排舞音乐动听,动作简单易学,很适合广大师生的参与。笔者学校大课间课程化管理让学生的课间生活与教学结合起來。校园排舞在我国理论研究这一块还有待提升。笔者学校的校园排舞推广与运用,都在做中学,边做边总结,笔者用“从做中学”的方式来实践其教育思想。通过课堂教学、大课间分享、课外活动、举办夏令营、公开课、举办全国展示会等等形式,摸索出一条校园排舞开发的渠道,从不同渠道实践中得出经验,构建校园排舞开发的理论依据,这些都是“从做中学”最具体的行动。以“体验中学习”的思想来推广校园排舞,让学生从学习排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践行“从做中学”的理论,从外形、气质、健康、内涵等方面改变自己,从而使校园排舞得到快速的推广与普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2.卡尔·朗基理论

校园排舞是一排排站在一起或者以固定舞码进行编排的舞蹈,适合大家一起跳。排舞方向多变,会让舞者在每一次循环中遇到不同的舞者,有助于课堂互动。校园排舞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即以“体验式”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理论指导,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在体验中感受校园排舞的魅力。校园排舞课堂教学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树立“学习与行为”相互统一的学习观,实现课堂中师生双边的良好互动,教师的教是开放性的引导,学生的学是探索性的体验,教学过程是互动性的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在实施校园排舞“体验学习”的研究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学能力得到锻炼,理论素养得到提高。

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理论

排舞是根据音乐的风格进行舞步规范的一种舞蹈,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不同的排舞背景文化,因此,上课之前进行排舞情景解读,更有助于舞者掌握该排舞的内涵。教师真正要追求的课堂应该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的,我们不应手把手地教学生什么,而是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学习的环境。环境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决定因素。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塑造,这些都要靠学生个人去体验,在“从做中学”这个情景中提高自己。

(二)心理学理论对校园排舞的影响

校园排舞作为新课程资源,近些年在我国开展的有声有色,一门课程要做到科学、系统的发展,人们更多地会把它与其他诸多学科联系在一起,诸如以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作为理论参考。传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在学校推广排舞中积极应用,加上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形成的一些经验,使校园排舞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显得更加合理,同时,学校排舞推广应用也以这些理论为基础,让校园排舞在推广过程中变得更有趣、有效,学生在学习校园排舞过程中体验其理论价值,在推广学习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认知发展理论

校园排舞通过这些爱好者的言传身教,逐渐被大家所熟悉,同学们还针对课堂中的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如动作的创编、音乐的剪辑、队形的变换等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及老师的帮助,学生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逐渐发现自己能跳好校园排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外界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影响。起初学生们认为校园排舞离自己很遥远,又怕家长会反对,通过教师的积极宣传,消除学生的疑惑,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校园排舞。校园排舞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在各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各自的认知,认为校园排舞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对自身的文化学科又不会产生影响,反而会提高自身的气质。从认知论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因为外部环境改变心理想法。校园排舞初级课程能较快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认知发展理论对初级课程构建起到指导作用。endprint

2.行为主义理论

校园排舞中级课程主要是教师教,学生模仿体验,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听教师的讲解,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最后掌握了中级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动听的舞曲、优美的舞码能让参与者得到直接的体验,从而使得自己的行为往好的方向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认为:孩子在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可以被培养成任何想要的类型,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如何。尽管华生的理论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通过课堂学习进行行为体验的校园排舞来说,尤其是中级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3.建构主义理论

校园排舞高级课程主要是学习动作难度较大、节奏较快的舞曲,以及利用自己的认知或已有的行为进行创编的课程。因此,构建主义理论对高级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设置上也起到引导的作用。校园排舞更新非常快,所以对广大学习者来说,他们面对的音乐、舞码都是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新知识的建构,外部原有的知识对学生并没有什么影响,建构主义论强调学习过程促使学生自身新旧知识的改变,通过思考,进一步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广大排舞爱好者大都是以原有的经验或者同伴的看法、教师的指导形成他们的信息来源,在不同环境作用下,会形成自己的新见解,原有的见解易受到冲击。新旧知识由于环境及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因此,要重视最初兴趣的培养以及过程学习的跟踪。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每个学习个体自身的基础与知识体系构建都不一样,对知识积累的方法也不同,通过思考与建构,形成的结果也完全不一致。在排舞推广过程中,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理论对项目开发的指导是显而易见的。

1. 有利于排舞開发。以“体验中学习”的思想来推广校园排舞,让不会跳舞的学生学会跳舞,并且从学习排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践行“从做中学”理论,校园排舞从而得到快速地推广与普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2. 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在高中模块教学或者初中行政班学习中,本来就存在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优点,教师应该放大学生的优点,形成一种课程资源,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学习促使自己提升,并建构新知识。卡尔·朗基告诉我们课堂上要“以生为本”,把课堂学习与课外锻炼统一起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指导排舞开发。很多传统的教育理论为校园排舞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为构建更好的排舞课堂生成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今后校园排舞推广及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校园排舞能较快地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心理学理论在课程构建时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二)建议

体验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西方都已成为一套严谨、科学的理论体系。笔者以教育学、心理学两大理论寻求对校园排舞开发的理论支撑,多年的开发实践形成的经验,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各大理论,可服务于今后的校园排舞推广。

1.多年的实践发展告诉我们,在推广校园排舞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笔者建议广大体育同仁在进行体育项目开发过程中,多进行一些理论积累,从认知发展论中解读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再进行项目的行动研究。

2.近几年,随着排舞的推广,很多人都知道了排舞。据一份统计报告得知,目前中小学的大课间依旧以广播操为主,学生无法在广播操运动中得到锻炼,缺少参与的热情。笔者建议广大排舞爱好者变为广大排舞推广者,结合建构理论原理,从自己的课堂做起,做好每个学生兴趣爱好的建构,让每个孩子学会跳舞。

3.“知行相资以为用”。只有做到“知行”之间相互依存,行中有知,知中有行,通过行动来证明,校园排舞开发能促进受众发展。基层教师应立足于课堂,遵循“传统教育理论”的普遍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体育项目的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宋超美.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9.

[2]连仁都.校园排舞[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8-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