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辣椒茶黄螨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8-02-26周光萍范高领詹永发罗恒涂祥敏杨万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辣椒

周光萍+范高领+詹永发+罗恒+涂祥敏+杨万荣

摘要 在贵州黔北地区,由于2017年雨水增多,尤其是5—6月,连续的阴雨天气,低温高湿,椒田内相对湿度达90%以上,导致辣椒茶黄螨发生十分严重。为了有效控制辣椒茶黄螨的发生蔓延,本文根据该虫在辣椒上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介绍了其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辣椒;茶黄螨;发生危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4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137-02

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又称茶嫩叶螨、黄茶螨,是为害当地辣椒植株的主要害虫之一。2017年6—7月,对遵义县、湄潭县、绥阳县和正安县等不同地点栽培的辣椒进行了田间观察调查。由于受各地小气候的影响,在不同的栽培地点,辣椒受茶黄螨危害的程度也不同。总体来看,辣椒的平均被害株率为40%,危害轻的椒田被害株率为6%~15%,危害严重的则高达32%以上。由此引起辣椒植株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导致2017年辣椒大幅度减产,也严重影响了当地椒农的经济收入。为使广大椒农能够正确识别辣椒植株受茶黄螨危害的特征、特点,并有效防治该虫发生危害,为生产高产优质的辣椒果品提供参考依据[1-2],现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在辣椒上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综述如下。

1 形态特征

成螨:分为雌成螨和雄成螨。雌成螨体长0.20~0.24 mm,宽椭圆形,腹部末端较平,淡黄色至橙黄色或黄绿色,螨体呈半透明状。螨体背中央有白色纵向条纹,有4对短而纤细的足。雄成螨体长0.16~0.19 mm,近菱形,狭小,末端为圆锥形,淡黄色至黄绿色,螨体呈半透明状,有4对长而粗壮的足。

卵:卵扁平,椭圆形,紧贴在叶面,长约0.1 mm左右,无色透明,卵壳表面有5~6行纵向排列的白色瘤状突起。

幼螨:初孵化幼螨近椭圆形,取食后渐为菱形,体长0.12 mm,淡黄色。

若螨:长椭圆形,两端较尖,体长0.15 mm,处于若螨期的螨体是静止不动的,被幼螨表皮包围着,经一次脱皮后即为成螨。

2 发生规律

茶黄螨在当地1年可发生24代,世代重叠较严重,主要以成螨在冬作物、杂草根际、土缝中或温室大棚内越冬。该虫除主要为害辣椒外,还为害其他茄科类蔬菜、茶、柑橘、豆类、马铃薯和多种菊科观赏植物。在平均温达10 ℃以上时,越冬雌成螨开始活动、取食、产卵。该虫喜温多湿,当气温在16~23 ℃、相对湿度达80%~90%时,最适合其生长繁殖;当气温在28~30 ℃时,只需4~5 d就可繁殖1代,18~20 ℃时需7~10 d繁殖1代。茶黄螨在当地辣椒上的危害从5月中、下旬开始,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盛发期,9月中旬后随植株停止生长虫口下降,逐步向其他寄主迁移危害。而该虫在温室大棚内全年均可发生危害。

3 生活习性与危害特点

3.1 生活习性

茶黄螨以成螨和幼螨群居在辣椒植株的幼嫩部位吸食汁液进行危害,尤其喜欢在嫩叶背面取食活动,主要靠爬行传播蔓延。该虫有较强的趋嫩绿性,随着植株新枝抽生,不断向新芽、嫩茎、嫩叶转移危害。成螨活动力强,特别是雄成螨爬行迅速、频繁,并具有搬运雌若螨至植株幼嫩部位的習性[3]。卵散产,多产在嫩叶背面和幼芽上,经2~3 d孵化→幼螨期2~3 d→若螨期2~3 d→成螨。一般1头雌成螨可产卵30多粒,有的可达90多粒。

3.2 危害特点

辣椒嫩叶、嫩茎、嫩枝、花蕾和果实等均可受害。叶片受害:叶背面变成灰褐色或黄褐色,具油质状光泽或油渍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嫩茎、嫩枝受害:变为黄褐色,扭曲畸形、干枯。花蕾、花受害:不能正常开花、坐果。果实受害:表皮变为黄褐色,无光泽,果肉木栓化、味苦涩,不能食用[4]。以上危害特点与辣椒的生理病害和病毒病害有些相似,要注意识别。该虫在椒田内发生危害严重时,常会引起大量的落叶、落花、落果,导致辣椒大幅度减产。

4 外界环境影响因素

4.1 气候条件

该虫生长繁殖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开春后,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越冬成螨开始活动、产卵;当气温在16~23 ℃、相对湿度在80%~90%时,最适宜该虫生长繁殖,4~5 d即完成1个世代;当气温达到30 ℃以上、相对湿度<40%时,成螨失去正常的生殖能力,繁殖力降低,寿命缩短;卵和幼螨处在相对湿度<80%的环境时,卵不能孵化,幼螨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4.2 传播途径

一是近距离传播蔓延。茶黄螨除靠螨体自身爬行作近距离迁移传播外,还可借助农具和农事活动如中耕、除草、施肥等传播,也可通过田间作业如整枝、摘叶、摘果等人为携带传播蔓延[5]。二是远距离传播蔓延。主要通过带虫幼苗的调运和借助季风作远距离传播蔓延。

4.3 栽培条件

4.3.1 土壤黏重、栽培过密。土壤结构差,土质黏重、通透性差、低洼积水,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茶黄螨的发生蔓延。植株栽植过密,通风透光条件差,相对湿度大,加上适宜的温度,也会引起其发生蔓延。

4.3.2 氮肥过多、重茬连作。施用氮肥过多一是会使辣椒营养生长过旺,植株贪青,抑制生殖生长,影响果实变红,椒田内通风透光差,落花落果严重;二是会抑制辣椒植株对磷、钾肥和钙、锌等微肥的吸收,植株生长势弱,抗逆能力降低。辣椒重茬连作,会因辣椒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缺乏导致营养不良,植株长势弱,受病虫危害严重。

4.3.3 防治工作不及时。椒农对该虫在椒田内初期的点片发生危害不够重视,等到虫害危害严重后,盲目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防治效果差,而且极易产生药害。此外,椒农只注重化学药剂防治,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农业防治,如不及时清除椒田内的残枝落叶和杂草等,造成椒田虫源多、虫口密度大。endprint

5 综合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5.1.1 注重椒田选择。辣椒喜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因此,在选择椒田时,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方便、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作辣椒栽培地。土质黏重、通透性差的土壤,要用生石灰、有机肥等改良土壤结构。生石灰可对土壤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还可以中和土壤酸性;而有机肥有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有利于辣椒根系的生长发育。低洼积水的土壤,要做好排水工作,大雨过后要及时清沟排水,防止椒田内湿度过大。

5.1.2 加强田间管理。①培育无病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育苗辣椒露地栽培时,要在室外最低气温达15 ℃以上后,才可以进行定植;定植密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栽苗7.5万~12.0万株/hm2。②及时清洁田园。在辣椒或其他蔬菜作物采收后,要及时清除残枝、落叶及周边杂草,并集中处理,可减少虫源,降低田间虫口基数。③及时打掉植株下部老叶,改善田间通风透气条件;暴雨过后要及时清理排水沟,防止椒田内湿度过大。④加强肥水管理。少施氮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脱肥脱水,使植株保持较强的生长势。⑤在进行田间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人为传播病虫。

5.1.3 选择地膜覆盖栽培。在辣椒生产上应用的地膜主要有无色透明地膜、黑色地膜、银灰色地膜3种。其中,银灰色地膜有驱避蚜虫、黄条跳甲、黄守瓜及减轻虫害和病害的作用,生产上应用较多。辣椒生产上多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能提高辣椒的产量和质量。在雨水多的年份,采用全园地膜覆盖栽培,可起到防涝和防病虫害的作用。

5.1.4 忌重茬连作。辣椒不宜连作,需与非茄科蔬菜(瓜类、豆类、葱蒜类等)实行2~3年的轮作倒茬。

5.2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做好虫情测报工作,椒田内尽量不用或少用广谱性杀虫剂,减少对天敌的伤害,利用天敌除虫,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目前,已知的天敌种类有捕食螨、蜘蛛和蓟马等[6]。

5.3 化学防治

5.3.1 掌握防治时期。茶黄螨初时为点片发生,当在椒田内发现有点片发生時,若危害较轻可及时喷药控制;若危害重应先拔除受害严重的中心株,然后再喷药防治。由于茶黄螨有很强的趋嫩绿性,多集中在辣椒植株上部的嫩叶、嫩茎、幼芽上危害,喷药时要将这些幼嫩部位作为重点进行防治。另外,在有茶黄螨发生危害的田间地头,多数都伴有蚜虫的发生危害,在防治时可同时进行。

5.3.2 选用化学药剂。可用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2 5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 000~3 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 000倍液、45%四螨·苯丁锡(满双雄)悬乳剂2 000~2 500倍液防治。以上药剂可分别加入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 000~4 000倍液或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4 000~4 500倍液配合使用,兼防蚜虫。每7~10 d喷施1次,连喷2~3次。

6 参考文献

[1] 涂祥敏,杨红,赖卫,等.贵州辣椒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0,27﹙12﹚:1594-1595.

[2] 周光萍.黔北地区柑桔蛀果虫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12(22):147-150.

[3] 孙幸祥,王军,凌云昕,等.辣椒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邹学校.中国辣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程永安.辣椒无公害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 邱强,罗禄怡,蔡明段,等.原色柑桔病虫图谱[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辣椒
辣椒之争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我的办法我知道
用自己的方法卖辣椒
卖辣椒的智慧
我的办法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