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兰河传》对人性恶的揭示
2018-02-26田洁
内容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四十年代初寓居于香港时写作的,这篇小说中描绘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后花园,然而这美丽的花园中也有其“阴暗面”的存在,作者在小说中对“人性恶”进行了揭示,将人性当中的懒惰与贪婪、冷漠与麻木、愚昧与残忍进行了大胆的抒写。
关键词:人性恶 懒惰 冷漠 愚昧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争论颇多,尤以孟子与荀子最有代表性。孟子主张“性善论”,曰:“人性之善也,犹如水之就下也”,荀子主张“性恶论”,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虽争论颇多,但从文学史上看,“性善论”一直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占据主流地位。传统文学以“善”为创作母题,表现人性的真、善、美;而到了现代主义文学中,由于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作家们则开始以“恶”为创作母题,将人性的阴暗面大胆的展现在人们面前。①
现代主义文学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以“人性恶”作为主题进行过创作,如鲁迅、穆旦、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人,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人性恶”的揭示。作品人物具有的那种或是与生俱来的,或是源于社会大环境而产生的有的普遍性与稳定性的负面精神特质,决定了他们的生命走向。本文将对萧红的长篇民俗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人性恶”抒写进行分析。
《呼兰河传》是萧红四十年代初寓居于香港时写作的,矛盾在为其写序时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是一篇“不像小说”的小说。②萧红在这篇小说中描绘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后花园,那里有丰富的北国民俗,有充满乐趣的后园,有热情的左邻右舍,有慈祥和蔼的外祖父,有让作者一生回味无穷的温暖记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后花园里,也有其“阴暗面”的存在,作者在文本中对“人性恶”进行了揭示,将人性当中的懒惰与贪婪、冷漠与麻木、愚昧与残忍进行了大胆的抒写。
一.人性中的懒惰与贪婪
懒惰是人性当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散漫、贪婪、不劳而获、拒绝改变,可以说懒惰是人性中最大的恶。而这种特点在呼兰河人民性格当中广泛而深刻的存在。文本第一章在勾勒呼兰河小城的整体格局时,用了很多的笔墨去描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晴天、雨天各有“特色”。不下雨的时间一长,大泥坑里面必然会有动物陷在里面,而到了雨大的时候,车马行人俱不能过,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回想古代寓言中,愚公因为大山妨碍了自己出行,便要子子孙孙都献身于移山伟业之中,而偌大的呼兰河城却没有一个人想要填平这街上的泥坑。为何?因为这泥坑给了当地的居民两条福利:
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
第二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③
呼兰河城里的人民都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哪怕是想一想都没有。就连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老绅士掉在了涨水的泥坑里爬起来后,说的也是将院墙拆了让出一块来,而并非将泥坑填平,而至最后一切不了了之,大泥坑仍在,人们的生活依旧进行。他们懒于思考,懒于行动。况且,泥坑被填之后,他们既没有了可供消遣的热闹,更没有了实现他们不劳而获愿望的渠道和满足贪婪的借口——既要吃便宜的瘟猪肉,又要让人以为自己的吃的是卫生的淹猪肉。也许他们时常在家里祈祷,最好大泥坑每天都有猪淹死,这样他们就可以经常吃到真正便宜又卫生的淹猪肉,来满足他们的贪婪。
虽然呼兰河的人民很多时候都过着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生活,如他们也担心自己会掉到泥坑里,吃瘟猪肉会吃出病,住在破草房里的漏粉工人也害怕房子上的蘑菇有毒,破草房子会倒,他们都十分珍视自己的生命,害怕死亡。但是因为他们的懒惰与贪婪,他们还是一层不变的得过且过,泥坑不填才有淹猪肉吃,才有热闹看;瘟猪肉虽然有风险,但是便宜好吃;蘑菇是免费得来的,而且也并没有人吃了中毒;破草房子虽然时刻摇摇欲塌,但是租金便宜,而且还有免费的蘑菇,哪里還能找到这么好的房子呢!
二.人性中的冷漠与麻木
小城中的人是冷漠与麻木的,这极大的体现在他们对于生活、生命的态度上。王寡妇的独子溺水而死,他们不久就平静了,王寡妇自己也平平静静的活着;偶尔想要对不幸者动一点恻隐之心,但是转念就想到,人间这样的人很多;刚出嫁不久的女子因受不了婆家人的攻击,而向母亲诉苦,母亲也只不过安慰一句“这都是你的命,你好好耐着吧”④,然后任凭女儿去上吊、去跳井,她只不过去哭一场就完了;小团圆媳妇死后,有二伯和老厨子都去帮了忙,他们回来不仅只字未提埋葬小团圆媳妇的情形,没有悲伤,反而像是过年回来一样,充满欢天喜地的气象,并说“人死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⑤。在他们眼中,人生就是生生死死那么回事,那是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事情,没什么可在意的。“他们对于生命是无意识、无欲望、无觉醒的,他们的生命力在脆弱中顽强,顽强中脆弱,生就生了,死也就死了,他们不知道生是为何,没有丝毫的生命自主意识,生来就为了等着死来。”⑥可见他们对于生命是多么冷漠,对于生死早已麻木。
也许是因为曾经受到过鲁迅先生的直接教诲和熏陶的原因,萧红的写作与鲁迅有相似之处,鲁迅为揭示国民性,创造出了“看/被看”的小说情节,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里也有这样的情节,尤其表现在抒写人性的冷漠与麻木时。小城里的人都是一群“看客”⑦,他们乐于去观看别人的生活,有马掉进泥坑了,他们要去看;有卖麻花的、卖豆腐的,他们要去看;有跳大神的他们要去看,若是有上吊的、跳井的,那他们更得去看了,哪怕有的人因此而生了病,丧了命,也阻挡不了他们看热闹的步伐。因为“看”是呼兰河人民最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他们看着别人,而自己也被别人看。他们虽然很积极于去看热闹,但是看过之后也就过了,并没有人关心这被看的会有什么结果,如观看小团圆媳妇洗澡,他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不在乎洗澡是否真的能够治好小团圆媳妇的病。国人“事不关己”的思想深深地存在于呼兰河人民的性格之中,他们的一生就是冷漠的看着别人,而又被别人冷漠的看着,并在这一过程中慢慢的老去、死去,最后不留下一点痕迹。endprint
读完《呼兰河传》,不禁让人有生命来来去去无法永驻的悲哀之感。在旧中国,普通的平民阶层就都和呼兰河的人民一般,他们的祖祖辈辈都一直是浑浑噩噩的活着,就像蚂蚁一样,数量虽多,但是却渺小以致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惊起波澜。无声的来,无声的去,他们的生死与世界无关,甚至也与他们自己无关。
三.人性中的愚昧与残忍
一说到“人性恶”,很多人就会认为“人性恶”是现代都市文明的产物,然而,即使是在封闭的乡村文明当中也仍然有“恶”的存在,而且这种“恶”丝毫不比都市文明之恶逊色。乡村并不是只有民风淳朴,更有着愚昧落后,“穷山恶水出刁民”并不是没有道理,没有受到现代都市文明影响的乡村也同样有“人性恶”的存在。
呼兰河这座小城没有受到外来都市文明的影响,几乎保持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原始状态,小城里的人民也拥有着乡村人的淳朴与善良,然而因为地域的封闭,城里的人们又都处于愚昧状态,这两种极相反的人性特征结合在一起,就会让人变得十分残忍。《呼兰河传》整部小说的主题氛围都以淡淡的悲凉为主,如一首田园牧歌,唯一让人惊惧的便是在描写为小团圆媳妇治病的时候。而这种惊惧就是由呼兰河人民人性中的愚昧与残忍造成的。因为愚昧无知,他们总是怀着善良的心,往往做出与善良愿望相悖的事。
小团圆媳妇刚到老胡家时,脸黑乎乎的,但人是笑呵呵的,而且行为大方,坐得直、走路快,吃饭能吃三碗。按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绝对是一个极好的儿媳妇,然而,呼兰河这座城还仍然受着封建传统礼教思想的控制,她所有在今天看来是优点的地方,在那个充满愚昧的城里都变成了缺点。于是她开始被婆婆毒打,因为愚昧的婆婆及街坊都认为要挨打了团圆媳妇才知道害羞,才会有团圆媳妇的样子,打她,是为了她好。然而婆婆的毒打并未让小团圆媳妇有团圆媳妇的样子,反而让她生起了病,为了治病,老胡家开始跳大神,就像以前为奶奶婆婆治病时一样。为了拯救小团圆媳妇,左邻右舍开始为老胡家出主意,这个给个偏方,那个给个邪令,最后实在都没有效了,便想出了绝招——洗热水澡。这是多么的愚昧!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开水是会将人烫出问题的,哪里能够用来治病呢,然而所谓的大仙,以及所谓的关心团圆媳妇的婆婆,却坚定认为洗热水澡一定能够凑效,一定能够把团圆媳妇的病治好。不幸的是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位操心的婆婆,她的儿媳妇最后在几经折磨中悲惨死去,然而这位婆婆却仍旧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她不过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⑧。可以说小团圆媳妇就是因为呼兰河城民的愚昧而死,他们要别人按自己的要求而活,一旦不合符自己的要求他们便残忍的将其改变。
为了改变团圆媳妇,她的婆婆打了她一个多月,一打就打晕过去了,身上的伤痕十天半个月才好,还用烙铁烙她的脚心,使得她半个月连地都下不了,这是何其的残忍。然而她的残忍不仅仅表现在她对于儿媳妇身上,就是对她的儿子,对她自己也仍旧如此残忍。她儿子身上有二十多块疤,大半是她打出来的,儿子踩死一只鸡,她可以打他三天三夜,就算儿子因此而被打出了病,她也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打出来的问题。而这位婆婆只不过是小城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并非特例,她打团圆媳妇,人们都认为打得对,该打,给团圆媳妇洗热水澡也没有任何人提出这有何不妥,将团圆媳妇的挣扎与狂喊视而不见,他们的愚昧与残忍已经达到害死人而完全不自知的程度。
被他们的愚昧与残忍迫害致死的除了小团圆媳妇以外,还有王大姑娘。王大姑娘在与冯歪嘴子生活之前,得到过多方好评,但是当她出人意料的与冯歪嘴子生了孩子之后,她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的谈资,成了人们鄙夷的对象。掌柜太太甚至在零下七八度的天气里跑到磨坊里大吵大闹,极力要求刚刚生产完毕的王大姑娘搬出磨坊,而不管这母子两个是否会被冻死,实在残忍。最终王大姑娘在生完第二个孩子以后在呼兰河人民的非议中凄凉死去。王大姑娘的悲剧不过是因为她和冯歪嘴子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了生活的伴侣,而在愚昧的呼兰河人民看来,这是绝不容许发生的伤风败俗的丑事,于是他们残忍的用自己的语言逼死了王大姑娘。
《呼兰河传》是蕭红为过去的生活写的一首赞歌,她在里面回忆着逝去的美好,而同时,那些不美好也一齐涌现了出来,美丽的后花园现出了她的阴暗面。然而,萧红在揭示这阴暗面的时候,所持的是一种温和的态度,她对于小城人民人性中的负面特征并没有批判,反而是对他们抱着一种同情的心态,因为他们人性里的恶是由生活的苦难造成的,是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他们只不过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也是受害者。她之所以要去抒写这些“人性恶”,是为了突出那些在孤寂当中生活着的,充满愚昧的人们的顽强生命力,她希望故乡的人民能够从苦难的生活当中解放出来,能够摆脱人性当中的懒惰,打破几千年成规的生活,能有感情的,温暖的活着。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2]吕周聚.恶的审视与展现——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母题[J].《文学评论》,2000.02.
[3]王金城.主题形态:精神归返与灵魂挽唱[J].北方论丛,2003.01.
[4]赵海涛.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注 释
①吕周聚.恶的审视与展现——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母题[J].《文学评论》,2000.02.
②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③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④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⑤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⑥赵海涛.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⑦王金城.主题形态:精神归返与灵魂挽唱[J].北方论丛,2003.01.
⑧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作者介绍:田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