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江苏台资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8-02-26桑登平
桑登平
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开展对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思想,其中“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和总方向。落实总书记这一新时代重要对台思想,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将两岸经济合作单纯以资源要素互补为基础的发展动力,逐步转向获取规模经济收益、促进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聚的动力上来。
一、对习近平“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重要对台思想内涵的再认识
“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2016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来的。他将“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作为增进两岸民众情感与福祉的路径,促使两岸同胞拉近心灵距离,达成增强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台湾问题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在去年报告中提出的“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词句中,增加了“社会”两字,成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两个字的添加,使其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以往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视角,延伸扩展到现今经济与社会融合的全方位。这种对台政策涵意的改变,促使两岸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连成一体,这种具有可操作性的重要对台政策主张,为践行“两岸命运共同体”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大陆对台政策的这个新变化,充分显现出习近平总书记主政下大陆对台工作和对台思路的发展与创新。
任何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理论论述和现实背景。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习近平对国家统一路径的新思考、新探索,也是创新对台工作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志。它首先是一个融合性思维的产物,能有效弥补过去那种由于单纯的经贸合作而得到双方利益交换模式,让两岸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能够有机融合,建构共同认知,形成真正的两岸命运共同体。[1]
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地提升两岸经济合作水平,厚植两岸共同利益。大陆愿意同广大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努力扩大两岸经济合作社会效益,增加两岸同胞受益面和获得感。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重要思想的提出,绝不是临时性的举措,而是充分注意到两岸同胞有无限的创造力,两岸不断创新的交流形式和发展方略,就是为融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而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亦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2]
二、江苏如何应对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新时期一个超越以往所有对台经贸往来实践的新战略,对江苏在地台资经济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江苏是祖国大陆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依托,更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形成,使江苏正在积极对接的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等战略叠加所释放出的巨大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对江苏着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形态,以都市圈为主构架,以基础设施网络为主纽带”[3]的发展布局,起着积极的影响。“飞地经济”作为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重要载体,在江苏也实现了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在产业转移、共享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统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江苏这块实力雄厚的经济体,无论是对台贸易,或是吸引台资的项目,在大陆均排前列。这也就不难理解它为何会成为大陆台资经济高度集聚的地区了。台湾电电公会每年推出《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江苏有关城市在“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前十名的城市”中,几乎接近一半。目前台资经济在江苏的发展,已呈现出项目规模大、产业集聚度高、带动力强、投资结构优、区域分布广、效益前景好的良好态势。台资项目已从初始的石油化工、机械五金、食品纺织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进化到现在以新一代通信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新常态下,台资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和特征:台企对过去那种“投资+出口”的代工模式已不再依赖,取而代之的是“投资+消费+创新”的创新型模式。以新的思维和对策来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进取,主动作为。
全球化下的产业分工布局日趋清晰,台湾经济在经历了产业大外移等种种原因后,转型升级的乏力,已严重影响到台岛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之蔡英文当局不断紧缩两岸经贸政策,两岸经贸合作很难再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为了两岸能够不断融合发展,大陆已决定今后再推惠台政策时,不再与台湾当局或其授权机构协商或打招呼,而是采取直接单方面制定的方式。自此,大陆目前新推出的第一波惠台举措,将直接面对广大台胞台商,尤其是已在大陆创业的广大台商们。目前在大陆的100多万台商、9.7万多家台资企业,不仅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两岸经贸往来的生力军。因为他们来自臺湾各地,其影响力是相当可观的。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这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加动力,以削弱民进党当局对两岸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两岸关系发展能够得到岛内更多的民意支持和动力支撑,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更好的气氛,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来扭转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不利局面。
苏台双方经过多年磨合,在地台资经济与当地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关联度与互补性。就江苏同台资的分工与合作来看,双方之间的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和部分产业及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缩小,两地许多产业已由原先的垂直分工变为平行分工;双方在一些产业上的互补关系已逐渐演变成了竞争关系。由于台资经济也已参与到江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合之中,因此双方可以通过在产业生产链和产品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优势互补地生产具有高端化的产品,从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各领风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出双方的融合发展,已不能再将双方的资源要素作为互补合作的动力了,而是应该更多地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来作为苏台双方的合作要素。同时,可以通过在地台资经济,以两地庞大的贸易往来作为融合发展的基础、以当地台资经济的集聚作为融合发展的空间、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涉台工业园区作为融合发展的平台、以业已规模化的台资金融作为融合发展的支撑。这也可以看作是江苏在践行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方面的坚实基础。endprint
三、以共同融入实施国家战略为起点,
践行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引导台资经济参与国家战略项目的实施,除了注重台资投向产业的关联效应外,还要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利用台资经济的新技术来弥补我省在产业链高端的缺乏。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台资经济在江苏设立更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1.融入江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台湾天然性地属于“海上丝绸之路”一部分,台资经济若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那将对台湾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江苏台资经济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透过多个维度、多种方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苏台资企业,在自身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二是在苏台资企業参与省内外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机遇;三是两岸企业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江苏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累计已达399个,协议投资额58.4亿美元,其中仅制造业投资就达26.8亿美元。江苏2016年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项目就达222个,协议投资额30.9亿美元,同比增长均超过了一成。截至2016年底,江苏企业投资已经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的54个,超过了八成。[4]江苏自2015年始,就设立了首期为31亿元规模的“一带一路”基金,支持有条件的江苏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江苏还在大陆率先宣布将台资经济纳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且可享受省里设立的专项基金。
苏台两地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上的携手合作,可先从与沿线相关国家建立国际产能合作关系着手。一是将资本、技术、装备和管理“打包”,与合作对象进行深度融合;二是将产能合作和产业链“加长”工程结合起来;三是对一些产能不强、同时需求有限的国家量身定做地提供一定的市场。苏台双方还可探讨以“产业联盟”的模式,在沿线有关国家进行合作投资的尝试,将我省一些民生传统产业的过剩优势产能,转移到沿线所需国家。对于两岸都在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也可联手与沿线相关国家进行产业对接,在产业链的延伸上与这些国家展开合作。这种依靠当地资源的比较优势,提升自身产品国际竞争力,共同开拓江苏境外产业市场的做法,很可能就是苏台经贸合作模式上的一种创新性转型。同时,江苏的台资金融业,可从全球资本市场的角度,找准机会,创造条件,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贷款、债券、股权等不同类型的资金投放。
2.善用台资经济对接《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18日,中国大陆正式向全球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江苏相对应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也及时出台,这是江苏首次从战略层面绘就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大省”转型的宏伟蓝图。这对部分以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为重点领域,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在苏台资制造业来说,可谓天赐良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全球都在努力的方向,这对依靠代工模式起家的台湾产业尤其重要。因为台湾产业升级被制约的主要因素在于市场、人才和技术能量等,要想依循比较优势来寻找合作伙伴,就得通过优势互补的组合,来突破现阶段的制约瓶颈。
由于《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与台湾的《生产力4.0》有异曲同工的发展理念,且都强调信息技术与产业生产的结合,其发展目标也很相近,因此二者之间的“合”是大于“竞”的。江苏可在双方企业不断寻求合作突破点的同时,通过建立苏台两地制造业合作平台,结合各自优势,形成互补组合来创造市场的最大价值。这实际上是为两岸通过产业合作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便利。
全球芯片制造业“带头大哥”台湾积体电路投资30亿美元,在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全球最先进的12英寸晶圆厂,可以直接带动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300亿美元的投资。集成电路产业是高端制造业的“皇冠明珠”,也是《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重点要发展的产业。高投入、高技术总是伴随着高附加值,目前一批上下游企业和研发机构正在向台湾积体电路周围快速集聚。苏台双方的成功合作,撬动了江苏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使南京正在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大陆第三大集成电路的产业重镇。
3.让台资经济融入江苏智慧城市建设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互联网+”双引擎驱动而来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苏南部分地区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被国家明确要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也是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战略抉择。近年来江苏在积极布局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在能源、交通、环境、通信、防灾、给排水和公共安全等方面,能有效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的方法。
苏台两地经过多年来的交流合作,在城市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效果。依全省台资经济的产业布局来看,从房地产、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到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均有所涵盖,且存在着极大的再投资机会。台资在资讯运用领域里的先进技术,对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管理运用,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台湾的绿色建筑在全球居领先地位,这对江苏城镇化绿色建筑的需求量更是台商今后可以继续驰骋发挥的市场。此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污水净处理等涉及城市环保方面的相关领域,台湾亦较具优势。
4.抓住两岸养老产业合作机遇期
江苏自1986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48.29万。[5]而台湾进入老龄化社会则更早,到2017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4%。如何养老在两岸都是全社会关心的话题,由此也带来了两岸市场潜力很大的合作机遇。台湾社会老龄化进程快于大陆,银发族相关的养老设施建设与商品行业发展已趋成熟,在制度建设、服务理念、业态模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从业人员对长期照护有正确认知,敬业精神较强,长期照护的服务不只是关心高龄人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高龄人的心理健康,重视心理服务质量。endprint
养老产业涉及长期照料、医疗康复、居家支持、精神慰藉等领域,同时也包括了传统产业中的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中的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老年教育等多个领域。两岸在养老产业发展中虽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可以预见,这既是相互合作的需求和潜力,也是优势互补后的互利双赢。
江苏养老产业发展迅速,且又拥有庞大的市場和优良的政策环境。各地又根据自身情况,出台了许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对利用境外资金举办养老机构的行为予以大力支持。苏台两地合作的契机在于通过台湾医院品牌和医管服务,以“服务带软件(信息化系统)和硬件(医材)”的捆绑输出,来达到同江苏养老医疗照护机构的全方位合作。江苏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在地台资投入到养老照护行业中,无论是办养老机构还是开发养老产品,台湾的经验做法一旦整体进入江苏,就可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成效。目前省内已有一些台资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走发展服务业的道路,利用闲置厂房兴办了不同类型和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
5.供给侧改革给在地台资经济带来的新机遇
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目的的供给侧改革,给江苏台资经济的转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从大陆台商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就是对产业生态的调整。过去大陆强调从“需求侧”带动经济发展,使得一些台企因专注于加工外销,而疏于探索大陆内部需求增长的具体内涵。部分台商甚至还以“红海”之词,来形容大陆内需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
江苏台资经济在融入供给侧改革后,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会得到较大的改观。其原因在于,一是台资一般比较专精于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精加工与深加工的能力较强,在苏台企可用低价采购大陆企业的过剩物资,经过精细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种在“价值链”上的创新做法,可为在地台商台企提供市场准入及商品销售的新契机。二是本土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台商台企亦可从中挑选条件合适的企业进行参股,这将有助于深化台资经济在当地的发展优势。三是大陆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势必再次产生带动新一波关联产业的效应,而这些关联产业的大部分,也正是目前台商在大陆比较集中的投资。所以说,这种“以有效供给带动有效需求”的模式,更为江苏许多擅长生产的台资企业所乐见。
主要参考文献:
[1]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实践命运共同体[N].中国评论,2017-05-04.
[2]钟自炜.第九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 俞正声出席并致辞[N].人民日报,2017-06-19.
[3]姚建莉,陈新华.长三角合作发展路径转变 从产业结构到世界级城市群[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11-17.
[4]李平榕,蒋晓东,李子俊.五部门助力企业投资“一带一路”[N].南京日报,2017-04-24.
[5]葛玉荣,王向前.江苏省政协主席会议专题协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有可为[N].人民政协报,2016-12-17.
(作者系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