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中国形象

2018-02-26林坚

唯实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发展

林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准确阐述中华文化资源,系统总结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一、准确阐述中华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现实、理论内容。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第一,中国处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互联系,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二,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相延续的生活方式,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而没有断裂的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就是由于从中得到了丰厚滋养。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大家庭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民族“精气神”的体现,代表了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符合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反映中国人民意愿,切合广大人民群众心理需求,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因而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形成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充分发掘中华文化优势,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换

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阐释和宣传,充分发掘中华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结合时代精神而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精神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民为邦本的民主精神,坚持通变的革新精神,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善于包容的传统,以及德业双修观念,變化日新观念,社会改革意识,厚德载物的文化包容意识,不走极端的时中精神等。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主体。以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家,以对自然、人生审视为核心的道家,以关注心灵、参悟禅理为核心的佛教互相交织、彼此吸收,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2]

中华文化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识,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3]中国的古代、近代、现代以及当代的文化并不是断裂的,而有其发展演化的脉络。今天的中国以更大的包容性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基点和底色,为现代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智慧和思想,近现代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成为我们今天创造新文化的出发点。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古代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再生的历程可以给当代世界展示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要把中华文化放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视野下,通过沟通、交流、融合,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

2.盘活现代革命文化,服务当代文化生活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20世纪的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代人,以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方式去改造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艰难险阻,前赴后继,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形成了革命文化,这是理解中国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20世纪最有意义的地方,是给一代人创造了一种不断重新思考自己的契机,文化成为政治思考和社会思考展开的特殊空间,与一般策略性思考有所不同,因为它包含更多反思。20世纪文化的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自我创造的机会,创造自己的政治,形成自己介入社会的特点和方式,不是被动的,不只是一个经济或政治动物。只经过一次文化运动不能变成自觉走向坦途,恰恰相反,文化是不断反思、不断批评的自我思考状态,所谓自我思考不仅仅是思考自己,而是理解自己所处时代,对历史的再认识。”[4]

革命文化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塑造了几代人的世界观、文化思想和生活情趣。在“美是生活”和“革命美学”的口号背后,突出了革命、民主和平等的向度。要努力盘活现代革命文化传统资源,使之服务于当代文化生活。

3.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endprint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注重下列问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当代中华文化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时代精神赋予的新的内容,如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科学文化、生态文化等,主要包括几个层面:思想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器物文化等。

二、系统总结中国经验、中国道路

“中国经验”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中国经验”就是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求真务实,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努力消除贫困,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及别人的经验教训,同时进行大胆而谨慎的制度创新,推行系统、全面、渐进的改革,确立了正确的优先顺序。

需要把“中国经验”作为解决现代性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合理立场推广到世界中去。“中国经验”既包括“世界问题的中国经验”,也包括“中国问题的世界经验”。“中国经验”不是故步自封的“地方性知识”,应该具有世界性的或普世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理应在学术上得到总结和确认、在话语上得到反映。但是当前我们还未建立起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话语体系。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看,很多方面还在学习和引进西方话语,对中国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的理论成果还有待丰富。一些学者缺乏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意识,许多中国做得好、做得对的事还存在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的问题。”[5]对于全球而言,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是积极的,所形成的经验是有价值的。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道路以及取得的经验,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不仅对于中国改革发展、提升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处在相似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能够为探索人类发展方向和路径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演进带来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能够从容规避一些传统强国之路的局限性,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共同推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我们不仅需要从世界的角度谋划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也需要对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做出战略性规划,为中国的国家利益发展确立国家形象,提供学术、文化与价值的支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路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

政治治理的核心理论和基本路线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政权而制定的纲领。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这就要求建设政权和巩固政权,把政治放在第一位。

经济治理的核心理论和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年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心工作是经济治理。

文化治理的核心理论和基本路线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十四大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把文化纳入综合国力的范畴。中共十六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从提升国家战略能力的高度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國有数千年文明史,有曲折、悠远的历史故事,也有丰富、精彩的现实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故事,而不是虚构编造、任意拔高的故事。要全面、系统、完整地讲,而不能片面、支离破碎地讲,要讲正面、积极的故事,也不能回避负面、消极的故事,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努力改进并彻底解决问题。

从不同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哲学层面,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建构中国特有的话语体系,包括独有的文化精神或文化传承。第二个是管理学层面、体制层面,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是在客观的描述中国现实的逻辑,以及它运行的价值基础。第三个是文化传播层面,如民间的、文化的或者说电影、传媒等。讲中国故事的过程,必须有一个非常好的心态,讲中国故事是跟国际社会的话语体系进行交融和互动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尊重各国多元的价值观,需要开放性的心态,融合性的心态来对待各种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endprint

对于中国故事的选择,需要全盘考虑、精心选择,选择具有突出代表性、经典性、生动性的故事。既要有古代名人的传奇故事,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容闳作为中国留美学生第一人,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也要有反映当代中国在各个领域工作,在各地生活的各民族普通人的精彩故事。既要有中国领导人高屋建瓴、治国理政、励精图治、科学决策的故事;也要有反映各行各业发展变迁的典型故事,如乡村(安徽小岗村、江苏华西村、贵州塘约村)故事,城市(深圳从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大都市,重庆从“陪都”到直辖市)故事,企业(海尔、华为、阿里巴巴、腾讯)故事等。关于故事的种类,包括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工人、农民、军人、医生、工匠、教师、学生等等,都有自己各自不同凡响的故事。

要选择人性化故事,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激励人。当代故事的内容,要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价值观,讲好真正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故事,使世界各国对现代中国有更准确和更全面的了解。讲故事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也可以通过印刷媒体、电子媒体得以展现,还可以通过口耳相传或身体力行。要有丰富的内容、饱满的情感、厚重的价值、深邃的意义,能够被听众接受和认可,并得到启示。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故事的主人公,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做最好的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也是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素材。听了别人的故事,可以再讲给其他人听。人人都可能成为故事的创作者、传播者和听众。根据真实的生活经历,通过艺术创造力,把中国改革开放包容创新的时代精神和中国人的现代生活故事融会贯通,把精彩的内容以生动的方式向世人展示。

讲好中国故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其次,讲好社会发展道路的继承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基础。再次,构建中国理论的学术概念和逻辑体系。最后,總结中国道路的优势和经验。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内外传播宣传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声音越来越洪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OL].新华网,2014-09-24.

[4]汪晖.变动秩序中的文化自觉[J/OL].凤凰访谈,2012-05-10.

[5]张康之.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经验[N].人民日报,2017-03-22.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