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适时点拨 促进建构
2018-02-26王红萍
王红萍
众所周知,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其配套资源微视频因主题突出、交互性强、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而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在第十五届NOC活动的网络团队教研赛项中,分别来自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文枢初级中学和第五初级中学的三位教师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十二中学的三位教师(以下简称“南京组合队”和“张店十二中队”)设计的微课程的共同亮点是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而制作,辅助教学做到了“到位但不越位”,让学生借助信息化媒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成为一种可能,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基于微课程进行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
以生为本——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生长点,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合适的内容为切入点进行微课设计
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都是以“算术平均数”作为引入创设实际情境,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以生为本;都能抓住“权”的意义这一难点进行设计,也重点对“权”进行了深入介绍,体现了微课之“微”的特点;在学生遇到难点时,都能适时引入微视频,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晰“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但两者在对微视频的实施应用中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南京组合队设计中的微视频实施途径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内自主或合作学习、课后辅导等。其中,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教师设置了对应的检测,这样能使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疑惑点,更好地把握学情。在学生完成练习题后,如果学生自己不知正确与否,练习的效果可能会微乎其微,而此处提供的二维码自主订正答案环节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如果合适,可以把检测放在课上第一个环节完成,教师当堂亲自批阅,这样对学情的把握可能更准确。张店十二中队设计中的微视频实施途径是课前自主学习、课后辅导等,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未提及学生看过的微视频,也没有对观看微视频后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在学情的进一步准确把握上稍微欠缺一些。
微视频实施途径不一样,课程设计中教学环节和方式也就不一样,但这两个微课程所制订的教学环节和方式都是合理的。
适时点拨——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方式
1.设置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这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都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平均分的计算入手并引入教学。南京组合队选取了微视频中的问题背景“公司招聘人才”,将微视频中的原问题“选取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者”变为“选取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者”,计分方式也从“算术平均数”修改为“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而张店十二中队选取的问题背景为“学校选拔参加竞赛人员”,经“算术平均分”的计算,小明和小丽的平均分均为90分,那到底让谁去呢?学生出现认知冲突并展开激烈讨论,然后教师给出新的赋值规则,即“语文、数学、英语成绩按照3∶4∶3的比来计算平均成绩”。两个队都通过设置认知冲突,使新知识“加权平均数”的引入水到渠成,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内驱力。
2.巧用问题串,探寻知识本源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权”有深刻的认识,是本课时的设计重点,也是难点。南京组合队共设计了7个小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在学生确有困难时,教师适时借助希沃白板技术进行点拨和讲解,应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对讲解过程进行录制,以便学困生课下复习时,进行课堂再现,能恰到好处地将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而张店十二中队采用的是多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的方式,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涉及PPT,显得单薄了些。
两个队都能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准确把握“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知识要点,尊重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这一特点,适时设计了问题串,以便学生深入理解,也为其后续自主建构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埋下了伏笔。
3.引导对比,抓住知识核心
两个队都设置了“内化概念,对比强化”这一环节。南京组合队在此环节把谈联系和区别作为一个开放性问题抛出,让学生思考自主回答,教师并没有给出解释,从而实现了在数学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张店十二中队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术平均数每个数据的权都看作1,把算术平均数理解为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学生的认识再次得到升华,实现了知识的归一。两个队同时设计对比环节,体现在概念学习中,相近概念对比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进一步理解。
4.学以致用,延伸学习成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这两篇微课程设计都采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创编相关练习,既能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南京组合队选取了“学校广播站招聘”这一背景,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权的概念,区别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前测一“学校年级平均分计算”这一问题的难度较大,其完成情况应该不容乐观,建议把其作为课堂检测。南京组合队对达标检测效果的采集,采取的是学生扫二维码自主订正答案批改后,再自觉反馈给教师的形式,而张店十二中队应用的是问卷星,教师可以直接收集答题情况,这样反映的情况会更加及时准确。
这两篇微课程设计所对应的练习深度广度明显不一样,但它们均与教师既定的微课程设计目标相匹配,达成了练习所要承载的教学效度。
一点思考
我们常说,新知识的学习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两篇微课程都追溯到算术平均数,以此为知识生长点进行探究,体现了教师追本溯源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知其然”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技术只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工具,所以绝不能一味突出技術,而忽略新知识的生发基础,这样微课程的价值才更加凸显。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设计如何能在充分尊重和准确把握学生认知难点和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难点突破方面的有机融合,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这个问题依旧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探索与交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