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
2018-02-26刘远祥毛德伟
刘远祥+毛德伟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供给侧、需求侧分析全民健身中存在的不足,阐述科学健身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从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内涵、架构、组织管理、技术路线论证平台建设的思路;从平台的资金筹措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协同共享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平台运行机制。
关键词:科学健身;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6-0001-04
Abstract:This essa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isadvantages in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and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fitness service platform in term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It demonstrates the thought of establishing the platform in terms of its content, structur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technical rout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service mechanism, the financing mechanism, the resource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it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guaranteeing the platform to run smoothly.
Key words:scientific fitness; service platform; establishment; operating mechanism
1.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2.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针对当前居民科学健身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与社会需求蓬勃发展的矛盾,国家体育总局积极开展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工程,以促进人民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提高为目的,推进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科技惠民”政策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本研究以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山东省科学健身指导中心”为例,阐述科学健身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及其运行机制,为后续研究以及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科学健身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全民体育锻炼的热情空前高涨,然而大多数体育锻炼者却因不了解自身体质状况,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健身效果不佳。经调查,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中,高达70%的群体的锻炼是随意的、盲目的,基本没有科学锻炼的常识,特别是广大农村等基层社区,基本没有科学指导条件,有的甚至造成了运动伤害。
1.1科学健身服务的供需结构失衡
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科學健身服务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亟待解决。从科学健身服务需求侧看:一方面群众健身热情高涨,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科学健身指导、健身方法不科学导致健身效果不佳。从科学健身服务供给侧看,健身服务中心单兵作战,服务对象少、经营成本过高,难以聘任高水平的健身指导专家,无法提供24小时服务。科学健身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居民科学健身需求,出现供需失衡。
1.2科学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现有科学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途径和方式单一,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建设时行共享之名,运行时又各自为政”,呈现个体化的趋势,其特点是小型、封闭和分散,各自为战,合作不足,无法实现有组织的服务。
1.3科学健身的科技成果无法服务于民
体育科研成果缺乏有效的推广途径,减少了体育锻炼人群获得健身知识的机会,科学研究与应用之间还存在明显的“两张皮”现象。由政府主导实施的体育科技攻关项目还无法在现有的机制下实现服务于民的目标。整合高校的科研优势以及科研院所应用研究成果,探索体育科技成果“普惠百姓”的新思路和新形式已然成为解决上述问题必然选择。
2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
2.1平台内涵
山东省科学健身指导中心是由山东省体育局牵头,山东体育学院负责具体管理,联合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和运动员康复中心共同筹建的公益性科学健身服务机构。该中心是以山东体育学院作为服务后台,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依托,以各地市健身中心、社会组织、健身站点为服务前端,以开展“科学健身服务”为核心内容,采取“one to all”的健身指导模式,面向慢病及健身爱好者、亚健康人群,提供科学健康管理服务,同时面向在校生、体育局、社区居民提供融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决策服务、知识宣教五位一体的科学健身服务。该中心的建立创新了政府提供科学健身服务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居民科学健身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与社会需求蓬勃发展的矛盾。endprint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3卷第6期2017年12月 刘远祥,等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No.6 20172.2平台架构
山東省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包括了服务平台、服务前端、支撑系统、在线服务系统,整个平台依托网络,实现后台与服务前端的互联互通,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科学健身服务(见图1)。服务前端包括省市区县各健身指导站及各健身中心;支撑服务系统包括后台建设的人财物,现建有开展健身服务的体质检测室、运动功能评定室、运动技能录播室、专家在线服务室等。通过专家在线服务系统、门户网站、热线电话、APP软件方式等提供在线服务。在发挥平台科学健身指导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知识宣教、科学研究、决策服务、人才培养促进健身产业发展的价值功能。其中,网络技术和支撑服务系统是平台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各系统运行的保障。
图1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图为更好地发挥支撑服务系统的作用,2016年健身中心与浪潮集团共建了科学健身云平台,共同推广云计算在科学健身领域的应用,对省内服务前端进行开放,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入,实现互联互通(见图2)。
2.3.1热线电话服务终端:以电话、手机网络覆盖地区的用户为目标服务人群,居民在健身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热线向值班人员和专家咨询。
2.3.2网络服务终端:以网络覆盖、能够使用计算机的用户为目标服务人群,除专家在线问答实时指导外,还可实现实时咨讯、科普天地、视频点播等自助式服务。经服务平台授权的健身俱乐部还可以发布服务信息。
2.3.3APP手机客户端:针对智能手机使用用户,设计健身APP应用软件,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健身数据的采集、分析。
2.3.4健身服务站点:以与科学健身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的省市区县各健身指导站及各健身中心健身的用户为目标服务人群,对其进行健身指导、过程监控、效果评定全方位的健身服务。
2.3.5流动服务车:健身中心有配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健身指导流动服务车,定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科学健身服务活动,扩大服务范围。
2.4技术路线
以政府为主导,立足社会,以市场化运营与多元需求导向为原则,建立一个科学健身服务云平台,服务多个前端载体,如省级前端指导站,各地市健身指导站(健身中心),各县区健身指导站(健身中心),各健身场所(健身俱乐部),手机或互联网络端以及穿戴服装、手环、手表、计步器的个人(慢病、健身爱好及亚健康人群者)等(见图3)。后台与前端可通过网络互连互通,为服务前端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于健身人群。
以已经建立并运行良好的国民体质监测站为依托,以各地市全民健身中心为重点,逐步向县市区及健身网点、运动爱好者辐射,实现科学健身指导“后台”服务平台与前端载体的互联互通。
2.4.2建设后台,服务前端
基于健身用户个性化的健身需求,设计开发完整的健康管理系统,建立科学健身云平台,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打造精品后台,服务亿万前端。
2.4.3在线服务,实时交流
建立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在线服务、网上预约咨询、专家互动交流、网络健身技能定期直播等服务模式。
3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保证科学健身服务平台规范化运行的机制和制度的综合,主要包括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资金筹措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协同共享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
3.1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资金筹措机制
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突出政府、社会与市场三方资源的有机融合。
3.1.1建设初期:以山东省体育局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公益机构等的捐赠投入和接受科学健身服务平台外单位委托项目研发资金等,采取公益模式运作,为接入服务平台的服务前端提供免费服务。
3.1.2建设中期: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引导民间资本的参与,完善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面向部分高端及慢病客户尝试有偿商业运作,培育科学健身服务的市场体系。
3.1.3建设后期:以市场为主导,采取服务外包开展商业运作,运行主体让位于市场,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
3.2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组织管理机制
山东省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的建设和运行,需调动各部门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积极性、保证健身指导方案的科学性,应创新管理模式,重点推进两类制度建设。一是行业主管部门(总局科教司、群体司和省局科教处、群体处),山东体育学院,社会出资人,共同参与决策的理事会制度;二是依托山东体育学院的师资、科研资源,建立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康复处方、心理处方、慢病干预等专业委员会,由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共同负责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运行管理,保证管理决策和健身指导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3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服务机制
服务机制建设重点在于基于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科学化、合理化、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方案,助其实现健身目的(见图4)。
3.3.1识别用户需求,面向慢病、亚健康人群及健身爱好者,基于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健身服务。
3.3.2开展体质检测和运动功能评定,对进行用户进行体质测试和运动功能评定,获得体质健康相关数据,将数据上传健身云平台。
3.3.3制定健身指导方案,根据健身者的体质健康状态及健身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经济、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方案,包括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康复处方,通过文字、视频、数据拨接及转复等形式进行24小时在线实时指导。
3.3.4监控健身过程,回收健身数据,评价健身效果。服务平台运动技术专家及专业教练可通过网络视频终端,在线实时提供准确的运动姿势指导。endprint
3.3.5实现健身目的,达到增强体质,少得病、晚得病、治未病的效果。
突出协同共享,打破各类资源的条块分割现状,提高各类健身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科学健身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因此,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构建要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理顺各种关系,积极探索各类资源协作共享的激励机制和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尤其是服务后台与服务前端间、服务前端与前端间的互动联系畅通与否决定着服务平台的运行效果。建立以科学健身服务平台为中心结点的协同服务机制,以形成“开放、合作、协同”的服务模式,突破服务平台与各服务前端间的进退壁垒,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协同共享机制。
3.5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组织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保障机制,协调各参与单位主体利益,调动并发挥各协同单位在平台建设及运行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考虑科学健身服务平台政府支持和服务监管的要求,以体育职能部门的调研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总体规划为出发点,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在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的正反馈回路,各方根据需求特征、资源属性、服务供给差异进行实时调整、反馈,提高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制度设计,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形成良性活动关系,提高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有效保障平台的长久运作和自我发展。
3.6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机制
探索以技术服务与市场贡献为导向的考评制度,充分发挥科学健身服务平台在全民健身科学研究、科学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决策服务、知识宣教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积极开展“自评”和“他评”,对平台目标完成情况、建设运行情况、经费使用、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加强对平台运行机制的绩效评估,提升平台运行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
4结语
科学健身服务平台是围绕民众健身的需求,以提高民众科学健身意识、健身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其建设和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构建原则,应用系统的思想从本质上把握其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突出政府、社会与市场三方资源的有机融合,推进“科技惠民”政策、群众体育科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田野.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研究与建立[J].体育科学,2010,30(2):3-10.
[2]徐文琦,陈林祥.构建武汉市社区科学健身服务综合体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6):45-50.
[3]张晓媚,夏姮明.科学健身个性化指导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31-34.
[4]徐文琦.全民健身战略视域下科学健身示范区服务模式的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1):12-17.
[5]杨彬,华泽玺.基于云计算的个人智能健康管理系统[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4):69-74.
[6]王家宏,孙晋海,伊超.基于數据集成的水上项目国家队数据库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1):1-7.
[7]张利才,刘益民.山东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及其运行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6(5):39-41.第33卷第6期2017年1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Vol.33 No.6December 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