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医养服务水平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8-02-26左利平邓信芳

科技视界 2017年36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现状分析

左利平+邓信芳

【摘 要】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我国及朔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康养能力制约因素有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老年护理专业建设明显滞后等,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增强专业吸引力;支持专业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大短期培训力度,应对社会人才急需;鼓励拓展服务范围,高效利用医疗资源等。

【关键词】老年医养服务水平;现状分析;政策建议

2016年9月1日,我校成功申报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中职学校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要想实现健康养老这一战略性目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是康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如何解决需求与专业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是政府和产业均需考虑的问题。在此,我们对老龄化现状和养老状况做一简要说明,并提出初浅政策性建议。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康养服务能力分析

按照联合国统计标准, 21世纪初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健康养老已提到国家战略高度,第三产业养老服务业蓬勃兴起,国家对养老机构运营及老年康复设施的硬件投入逐年增加,硬件条件不断改善。但通过对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及养老机构相关人员调研结果显示,社会需求与机构养老能力和水平不足的矛盾比较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对5家社会养老机构、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4家医院老年病房调研发现,社会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共194人,除了卫生室的22名医生和护士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和执业资格证之外,其余172名看护人员均为30岁以上,且集中在40-50岁者就有131人,占看护人员的76.16%,均为外来务工人员,无专业资格证书,只能完成日常生活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健康康复和心理护理等需求。对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高,均为中专以上学历,且具备医疗卫生职业资格证书,但他们只从事医疗服务。虽然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或已经建有医养一体化服务中心,但由于缺乏专业型老年服务人才而基本没有运营。

1.2 从业人员流动性較大

对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主要开展的是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对职业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工作待遇属于技术类别,基本能满足从业人员的心理预期,故而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从业人员稳定率3年及以上分别为94.3%和88%。而社会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主要从事生活照料,工作辛苦,每天工作12小时,工资多集中在1500-2000元之间,又无养老保险,薪酬与付出明显不对等,这就造成其服务人员流动性明显大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年及以上稳定率43.8%。从业人员的不断流动一方面增加了培训成本,另一方面熟练服务的连续性中断,大大降低了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

1.3 老年护理专业建设明显滞后

2010年,国家中高职专业目录中,在护理专业下设置了老年护理方向。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单独的老年护理专业开设。我省共有中职及以上涉医类院校18所,没有一所学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只有我校在2015、2016年分别招收了两个老年护理方向班,学生不过200人。也就是说我省老年护理专业建设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为不是独立专业,课程标准专业特点不够突出,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培养的学生只能对老年护理知识、技能有粗浅的了解,而不完全具备老年护理岗位能力。

1.4 城乡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养老服务机构基本都建于城内和近郊。乡镇虽设有卫生院,但没有医养一体化的养老设施和专业人员配置,完全没有医养一体化的养老服务能力。在个别农村仅成立了形式上的老年互助中心,基本没有实质上的运行,也就是说农村要达到健康养老还有一段距离。

1.5 老年人机构养老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调研中发现,以生活照料为主的养老机构,根据老人们失能程度,收费标准一般分为三个档次,生活自理者平均每月1500元左右,半失能者平均每月2500元左右,全失能者平均每月3500元左右。看似1500—3500元的收费并不算高,但进入养老机构的老人平均年龄80岁以上,大部分退休时工资水平不高,退休后工资增速较慢, 目前工资收入偏低,交付机构养老服务费的能力有限。有部分老人原本就没有工资收入,完全依靠子女来承担服务费用。子女经济条件又不理想,为生活奔波,又没时间很好地照顾父母,但又苦于支付不起服务费用,导致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使老人老年生活得不到保障。

1.6 机构养老就医,医疗费用负担加重

社会上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养老机构都设有规模不等的卫生室,最简单的也都配备了2名大夫、1名护士,并备有常用药品、急救药品及必要的救护设施。条件好的卫生室有6名大夫,1名护士,8-10张床位,能够进行常规检查、治疗,并有执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老人们年事已高,搬运不方便,罹患各种慢性疾病,经常需要康复、治疗,机构内施治是最佳选择。但机构内的卫生室不是医保定点单位,医疗费用全部由自己支付,这无形之中给老人及子女增添了经济负担。

2 提高医养服务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

2.1 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增强专业吸引力

对老年护理专业毕业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薪酬待遇应高于其他医护人员,并在公立医养一体化养老机构设置老年护理编制,使其愿意选择专业学习,愿意选择岗位工作,愿意长期奉献养老事业。对于专门从事生活照料的临时聘用人员,国家应出台相应的强制政策,督促养老机构为聘用人员缴纳“五险一金”,保障从业人员生活待遇,使其安心工作,从而增加专业吸引力,稳定专业队伍,使老年护理水平逐渐提高。

2.2 支持专业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国家应从专业设置入手,逐渐发展壮大老年护理专业。首先,在中职、高职及本科招生专业目录中设置独立的老年护理专业,而不再是护理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其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对老年护理专业进行专项建设,培养专业师资队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标准,建设适合老年护理专业实践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使老年护理专业不断壮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培养的人才逐渐满足社会需求。

2.3 加大短期培训力度,应对社会人才急需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周期一般3-5年。虽然他们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市场急需的无能为力,故短期培训是唯一选择。目前市场上护工培训机构很多,组织单位也不少,民政、卫生、人社部门都在开展,但对老年护理培训的专业化程度值得关注,并且应统一发证机构,形成一致标准。

2.4 鼓励拓展服务范围,高效利用医疗资源

根据统一布局,合理分布,全面覆盖的原则,鼓励或指定二级及以上医院拓展服务范围,增设老年康养专区,高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并增加国家投入,配置康养设施,形成满足老人不同康养需求的阶梯状康养体系。

2.5 增加乡镇养老投入,实现改革成果普惠

医养一体化养老是健康养老的核心,乡镇卫生院应该是农村康养的基础。故国家应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康养投入力度,从财力和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真正达到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有能力的康养水平。真正解决农村五保户、失能老人或留守老人的健康养老问题。真正实现40年改革成果普惠,消除城乡差别,使我国康养水平普遍提高。

2.6 增设养老商业险种,保障机构养老费用

为了能真正达到老有所养,并不断提高养老水平,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国家应从政策上指导、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养老补充险种,从60岁以后或更早鼓励本人或子女入投机构养老保险。当真正需要入住机构养老时,不再为交不起服务费而犯愁,使老人具备选择服务机构和服务等级的能力,提高老人幸福指数,真正实现健康养老。

2.7 畅通养老机构医保渠道,保障老人就近享受医保待遇

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养老机构内的卫生室设定最低配置标准,并实行开设报批制度。根据规模和配置审批执业范围,规范执业行为,并发给执业许可证书。只要具有执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建议畅通医保渠道,确定为医保定点单位,方便老人们就地就医,并能享受国家医保待遇,减轻老人和子女的经济负担,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健康养老的目标。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现状分析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