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8-02-26陆冬东
陆冬东
(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江苏 宿迁)
新课改要求“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放到首要位置,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人性化的评价措施,提升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素养。
一、梳理、整合教材,培养人文素养有理有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之初就确定了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教材内容涵盖了许许多多体现人文精神的相关材料,甚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初中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固然重要,但形式和方法不固定,材料丰富浩瀚,其中必须掌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梳理、结合教材,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渗透人文素养的培育,做到条理清楚、论证有力,又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形成正确、完善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果教师能把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缺陷加以完善,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百利无一害。如,我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会交往”“珍爱生命”等框题时,授课老师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育等知识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由学生自己收集的案例,编写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学设计。
二、情境体验,培养人文素养生动有效
人文素养本身具有抽象性,由于初中生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人文素养对于他们来讲不仅抽象而且模糊,自主培养的困难比较大。加之学生都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初中生的个体人文素养是各不相同的,无差别的人文素养培育模式既无法实施,也不利于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容易挫伤初中学生对人文素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综合对初中生的科学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依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初中生的成长需求,结合初中生的人文素养的实际情况,积极创设人文素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主体验,并鼓励学生及时反思,从而实现既定的课程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时,根据学生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强,基础知识缺乏的实际情况,我们创设特定情境,模拟选举现场,让学生充分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充当候选人,体验民主选举的具体过程,正确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民主权利,懂得维护法律的尊严和自身的合法权益,真正学好法、用好法,同时明白故意违法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从而提升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人文素养。
三、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素养潜移默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因其课程内容的特定性,尤其是法律分册的内容,缺少感情色彩,法律条文具有干涩、枯燥、乏味的特点,初中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加之多数人总认为政治简单且地位较低,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学生就容易失去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中,既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研究,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应运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既学习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将理论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活出生命的精彩”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老人倒地,扶与不扶”的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做法、理由,并向全体学生发出“做温暖的中国人”的号召,传递生命的温暖。将课内连接到课外,把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四、言传身教,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以为学生树立标尺、榜样。教师是人文素养的榜样和示范者,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者,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将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提升、发展,还会影响道德法治课堂人文素养的培育效果。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课堂,不断开拓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从而全面发展。